关于「情感究竟是先天存在的,还是后天习得的」这一问题,学界整体倾向于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人类确实存在若干“先天”或“基本”的情感,例如恐惧、愤怒、快乐、悲伤、厌恶和惊讶等,这些情感在不同文化中都能看到相似或高度一致的情绪表达;
- 更复杂或更细微的情感(如内疚、羞耻、嫉妒、同情等),通常需要后天的社会经验、文化环境以及个体的认知发展等因素来塑造与强化。
一、心理学视角
-
保罗·埃克曼(Paul Ekman)的跨文化研究
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面部表情解读,发现存在“基本情绪”及其相对应的通用面部表情模式。由此推断,一些“核心情感”并不依赖于特定的文化或语言环境,这在某种程度上暗示它们具有生物进化上的普遍性与先天性。
-
认知与环境的作用
- 在基本情感的表达之外,人类还会逐渐形成更复杂的情感,例如内疚、自豪、羞耻等。这些情感往往需要自我意识、社会规范、道德判断等较为复杂的认知过程的参与。
-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家庭教养、文化风俗、社会群体价值观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对某些情绪的态度、表达方式和意义都有各自的规定性,因而使得情感的表现形式和具体体验带有明显的后天习得特征。
-
情绪调节和情感表达
- 无论是先天情感还是后天情感,人们在表达与调节情绪时,都必须考虑外在环境的反馈。心理学上的“社会参照作用(social referencing)”表明:个人通过观察他人对于事件的反应,来调节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方式。
- 婴幼儿时期就能通过面孔与语调的信号来区分“安全”与“危险”,这是先天情感对生存适应的体现;但他们也会通过模仿父母或周围人的情绪表达来学习或强化新的情绪反应,这属于后天习得的过程。
二、生物学视角
-
进化论与情绪功能
- 从进化论角度来看,基本情绪(比如恐惧、愤怒等)的出现与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直接相关:恐惧可促使我们规避危险,愤怒能帮助我们应对竞争或捍卫资源。
- 这些基本情绪之所以在人类及灵长类动物中普遍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具有生物适应价值,帮助物种更有效地应对环境中的威胁与挑战。
-
神经生理机制
- 情绪与大脑内部多个功能区密切相关,包括边缘系统(杏仁核、海马体、扣带回等)以及与情绪调节、动机相关的前额叶皮层。
- 先天性的情绪倾向可能与遗传因素或早期脑结构发育特点相关;但后天中枢神经可塑性也会导致情感体验与表达方式发生变化。例如,在不同养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杏仁核对危险信号的敏感性可能会有所差异。
-
激素与神经递质
-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递质(如肾上腺素、多巴胺、血清素等)在情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些化学物质的分泌模式既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也随生活事件和环境刺激而变化。
- 长期应激与焦虑会改变神经递质水平,使得情绪更容易向某些方向偏移;而积极的生活体验则可能提升多巴胺和内啡肽水平,带来积极情绪并促进情感健康。
三、综合观点:先天与后天互相作用
-
“基本情绪”具备一定的先天生物学基础
- 从进化与生存的角度,一些关键情感确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都有相似或同源的表现形式,提示它们有遗传和生物学基础作为支撑。
-
复杂情感与情感表达方式需要后天学习
- 在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的塑造下,不同群体对情绪的解读、表征和反应都会有所差异,因此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和模仿他人的情绪应对模式,形成独具文化特色和个人经历印记的情感系统。
-
“先天+后天”统一模型
- 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普遍认为:情感的产生不仅来自于大脑和神经系统遗传性结构的先天预设,还与个体的后天经验、社会互动与环境刺激息息相关;二者共同形塑了一个人的情感模式。
小结
从心理学和生物学角度看,人类的情感既包含先天的、生物进化层面高度保留的“基本情绪”,也受后天环境、文化与社会经验的塑造而不断丰富和分化。简单地用“先天”或“后天”来划分情感并不全面,更为准确的说法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学习共同作用于人的情感系统,决定了我们如何感受、表达与理解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