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把图里提到的要点拆开,按央企供应链的实际去“翻译”为可落地的要求与衡量口径。先说一句:图上写“五个方面”,但实际列了六个:精益、协同、全球化、智慧、数字、绿色化(“智慧/数字”也可能被合称为“智慧数字化”)。另外,“日本GIT”应为JIT(Just-In-Time,准时化/零库存思想)。
1)精益化(降本增效的硬约束)
核心含义:以客户需求节拍为牵引,去除一切不增值的时间与库存,强调端到端成本透明与精细化管控。
关键动作
- 做到“端到端”的成本/效率可视:采购→制造/外协→仓储→运输→交付,全链路成本拆分与对标。
- 引入JIT/拉动式补货与库存分层(原料/在制/成品不同政策),推进零(低)库存与周转提升。
- 建立标准作业与价值流图析(VSM),持续Kaizen,聚焦瓶颈环节(换型时间、等待、搬运、返工等七大浪费)。
- 采购侧实行分类策略(Kraljic矩阵):杠杆类招标压价,瓶颈类保障性供给,战略类联合降本。
建议KPI(定义清晰可核对)
- 现金周转天数(CCC)= AR天数 + 存货天数 – AP天数
- 存货周转天数(DOH)/次数(ITO)
- OTIF(按期足量交付率)
- 采购综合降成本率(结构/价格/工艺贡献拆账)
常见误区:把“零库存”机械化;未做需求与供应波动的安全库存建模;KPI只压成本、不看服务水平与风险。
2)协同化(内外一体的运行机制)
核心含义:打通内部BU之间与外部上下游的信息与流程,实现计划协同、资源共享、集中采购与社会化协作。
关键动作
- 建IBP/S&OP(月度销售与运营一体化):需求/产能/资金约束下达成单一计划。
- 集中采购(集采)+ 协同配送/仓储:统一谈判与标准,区域共享仓网、车辆与干线。
- 引入第三方能力:流程再造(BPR)、外包/共享服务中心(SSC)、专业4PL。
- 供应商分级管理(战略/核心/一般/淘汰),共研共创与VMI/寄售等协同补货方式。
建议KPI
- 计划一致率(销售、生产、采购三个版本的一致度)
- 供应商OTD/OTIF、供应商质量PPM
- 协同仓配成本占比(对比未协同基线)
误区:把“协同”当作系统接口;没有统一主数据/口径,导致协同失真。
3)全球化(多区域布局与合规风控)
核心含义:多源化采购与多节点供应,兼顾地缘、关税、运力、制裁/出口管制、原产地与跨境税费(含欧盟CBAM)。
关键动作
- 关键材料与产能区域冗余(China+1、近岸化/Near-shoring)。
- 建立原产地/关税/贸易合规模块与备选路线(海/铁/空)成本时效模型。
- 出口欧盟/北美产品建立全流程碳核算报表与合规模板(见第6点)。
KPI:供应中断暴露度(单点依赖度≤X%)、跨区履约成功率、贸易合规事故“0容忍”。
4)智慧化(AI驱动的决策与自动化)
核心含义:在数字底座之上,借助算法与自动化实现“预测-优化-执行-学习”的闭环。
关键动作
- 需求预测(ML)与库存/补货优化(多级库存MDI、服务水平约束)。
- 网络优化(工厂/仓网/运输)与调度优化(车辆、波次、配载)。
- 控制塔(Control Tower)+ 异常预警(供应迟延、在途异常、风险舆情)。
- RPA自动处理对账、对单、对票,减少人工环节。
KPI:预测准确率MAPE、算法建议采纳率、异常响应平均用时MTTR、自动化触达率。
5)数字化(“商流-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
核心含义:以数据为生产要素,完成供应链的数字化改造与平台化,实现全环节可视化与数据集中治理。
关键动作
- 建立主数据管理(MDM)与统一数据平台/数据仓;沉淀“物资在哪里、谁在供、在途/在库多少、产能如何”的统一事实表。
- 打通商流(订单/合同)-物流(仓/运)-资金流(结算/票据/保理),形成一个运营中枢(控制塔/指挥台)。
- 关键物资定位与追踪(条码/RFID/IoT),供应商产能与在制可视化。
- 供应链金融嵌入:应收/预付的融资与票据闭环。
KPI:可视率(端到端里程碑可视里程/总里程)、数据完整性/一致性、结算周期缩短天数、在途误差率。
误区:先上系统后梳理流程;数据口径不统一导致“数据越多越乱”。
6)绿色化(双碳与绿色采购)
核心含义:响应碳达峰/碳中和与国际碳关税(CBAM),建立碳核算-碳交易-碳汇闭环;以采购权限推动绿色认证与绿色供给。
关键动作
- 碳核算平台:覆盖范围1/2/3排放,产品级LCA;形成对外出具报告能力(对欧出口通常要求“端到端全流程”核算)。
- 供应商绿色认证与数据对接:将“能效、再生材料比例、减排路径”写入准入与合同;无证或不达标的限额/限采。
- 闲置/废旧物资再利用与再制造,建设碳资产台账与减排项目(可交易/抵销)。
- 采购策略里引入绿色加权:在同等质量/交付下优先采购绿色产品。
KPI
- 范围1/2/3排放强度(tCO₂e/万元产值)
- 绿色采购占比(含再生材料/低碳产品)
- 供应商碳数据覆盖率与审计通过率
- 闲置/废旧物资再利用率、填埋/焚烧减少量
误区:只核算不治理;只做项目不打通主数据与采购流程。
快速落地路线图(建议)
0-90天(打基础)
- 统一口径与目标树:成本、服务、风险、绿色四象限。
- 盘点关键物资与关键供应商,建立可视清单(库存/在制/在途/产能)。
- 启动IBP/S&OP试点与主数据治理;落地两类“首战即决胜”的精益项目(例如换型SMED、拉动补货)。
- 绿色侧确定核算边界与数据路径,发布供应商绿色准入(过渡期&里程碑)。
3-6个月(见成效)
- 上线“控制塔+ 异常预警”与协同仓配;形成端到端里程碑可视。
- 运行碳核算平台(先覆盖范围1/2与关键范围3),实现对欧出口核算报表。
- 完成采购分类策略与年度协同降本包,建立“绿色加权”评标。
12个月(固化与扩展)
- 网络/调度优化全面推广,自动化覆盖主交易场景。
- 绿色供应链扩展到二级/三级供应商,形成与融资/授信挂钩的奖惩机制。
- 按事业部推行对标世界一流的定期评估与审计(KPI+成熟度模型)。
组织与治理建议
- 设供应链管理委员会(COO牵头,含财务/采购/销售/法务/风控/ESG),一把手工程。
- CPO/CSCO“双轮驱动”,数据与IT归口到数据治理委员会。
- 建共享服务中心(采购、对账、碳核算服务台),既降本又控风。
- 将绿色与合规写入供应商合同与考核,并与“绿色综合评分”挂钩。
如果你告诉我所在行业(比如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建筑基建、军工等)和一两个当前痛点,我可以把上述框架进一步细化成专项清单+指标口径+系统蓝图,直接用于内部宣贯或项目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