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黑暗的环境里观察时,人眼会看到由于光子噪声导致的很多噪点,但这些噪点都是明度的,也即肉眼看不到色...
Created on: April 17, 2025
Created on: April 17, 2025
当在黑暗的环境里观察时,人眼会看到由于光子噪声导致的很多噪点,但这些噪点都是明度的,也即肉眼看不到色度的噪声。若把人眼看作彩色成像系统,在可以感知实际物体的颜色细节的同时,为什么无法感知到光子噪声造成的色度噪点呢?
在暗环境下观看时,人眼所见的随机「噪点」似乎只表现为亮度(明度)上的起伏,而难以察觉到「彩色」噪点,其根本原因可以从人眼在低亮度下的感光机制以及视觉系统对颜色信号的处理方式来解释。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暗光条件下,锥体细胞(Cones)难以有效工作
在极低亮度环境(学术上称“暗视觉”或“暗视”阶段,scotopic vision),人的视网膜主要依赖对弱光敏感的杆体细胞来感知光。杆体细胞只能提供明度信息,并不负责颜色解析。
因此,在非常暗的场景中,色觉系统(主要由锥体细胞提供)输出极弱甚至几近关闭,视觉体验几乎被“黑白”模式所主导。哪怕在稍微亮一点的“中间视觉”(mesopic vision)阶段,锥体细胞虽然开始参与,但相对而言,杆体细胞的贡献依然很大,对最终感知的影响更为显著。
锥体细胞的“启动”需要更高的光子通量
不同类型的锥体(S、M、L)均需要相对更亮的光才能进入有效工作状态,并形成可区分的颜色信号。如果环境暗到一定程度,锥体细胞根本无法产生清晰的、可感知的颜色信息。即使侦测到少量的光子,也可能在后续的视觉神经通路中被当作“噪声”滤除,无法形成稳定的色觉。
视觉的对比增强与噪声抑制
无论是明度通道(主要来自杆体)还是色度通道(主要来自锥体),视觉系统中都有一系列复杂的神经网络(包括视网膜内部的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以及上行到视皮层的各种抑制和兴奋回路),这些网络具备对信号进行空间和时间整合的功能,也会对高频随机变化进行抑制。
在极暗环境下,主要起作用的依然是对亮度敏感的杆体网络,这部分网络虽然会让我们在暗中看到光子噪声下明暗不断闪烁的“噪点”,但也会对随机的、暂时性的信号做相当程度的平滑或抑制。
颜色对比度门限更高,随机波动不易引发颜色感
色觉不仅需要锥体的基本响应,还依赖颜色对手通道(红-绿、蓝-黄等)在神经系统中的差别处理。这意味着,要让大脑判断出“有颜色的差异”,至少需要在某些锥体类型之间形成一定幅度且有规律的响应差异。光子随机到达造成的微弱不均匀噪声,很难在不同锥体类型之间同时满足可区分的阈值,不足以在视觉皮层形成稳定的颜色知觉信号。
许多人在接近暗光或微光环境下,仍能辨别出物体的颜色,尤其是如果事先知道某些物品本身的颜色信息。但这通常处在**中等光照(mesopic)**而非极端暗光(scotopic)条件下:
因此,即便人眼是一个彩色成像系统,在弱光条件下也只能看到以亮度闪烁为主的“噪点”,而不会出现类似数码相机高感光时那种彩色颗粒般的噪声。归根结底,这与人眼暗视觉的生理机制以及色觉阈值较高、对随机噪声的抑制处理等因素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