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黑暗的环境里观察时,人眼会看到由于光子噪声导致的很多噪点,但这些噪点都是明度的,也即肉眼看不到色...
Created on: April 17, 2025
Created on: April 17, 2025
当在黑暗的环境里观察时,人眼会看到由于光子噪声导致的很多噪点,但这些噪点都是明度的,也即肉眼看不到色度的噪声。若把人眼看作彩色成像系统,在可以感知实际物体的颜色细节的同时,为什么无法感知到光子噪声造成的色度噪点呢?
在特别暗的环境下,人眼主要依靠高灵敏度的杆体细胞来获得视觉信号,而杆体只提供“明暗”信息,几乎不提供色度信息。即使环境亮度稍高、锥体也开始参与时,单个或少量光子的随机触发(光子噪声)也极难在颜色对比通道上形成“彩色噪点”。简而言之,在弱光条件下人眼对亮度随机波动更敏感,但对色度噪声要么无感要么被视觉系统有效抑制,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亮度上的闪烁”,看不到彩色的噪点。
更具体一些,背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暗光条件下的主要感光细胞是杆体
当环境光线非常微弱时,杆体细胞是首要工作单元。它只有一种光谱响应曲线,无法提供颜色分辨度,因此此时感知到的随机噪声在本质上就是“有无光”的信号波动,会表现为明暗闪烁,而不是色彩变化。
锥体对单个光子触发的“噪声”相对迟钝
锥体是负责颜色感知的细胞,但其灵敏度远不及杆体,需要更高的光强才能有效触发。即使在中等弱光(介于明视觉和暗视觉之间,称为中光视觉或“拂晓/黄昏视觉”,mesopic vision)下锥体开始参与,也必须在一定光子数累积后才能给出明确的颜色信号。单个或少量光子导致的随机波动往往淹没在视觉系统更高层次的神经整合与阈值处理过程中,不足以产生可感知的颜色噪声。
颜色信息来自多种锥体信号的比值,随机噪声更容易被抵消
人眼的颜色感知是根据L/M/S三种锥体信号的相对值(如红-绿通道、黄-蓝通道等)来判定的。假如随机光子噪声是“无差别地”分布到这三种锥体上,那么它在各锥体所产生的信号波动可能近似同步或相互抵消,难以在颜色对比通道上累积为显著的波动;而亮度信息则是所有感光细胞信号的整体加和,对随机噪声更直接、敏感。
视觉系统神经处理对颜色噪声有更强的抑制
除了生理结构上的原因,人眼在视网膜及更高级的视觉通路中存在各种形式的“噪声抑制”和“差分处理”机制,尤其对颜色通道的噪声常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即使在低光环境下有部分锥体被触发,其随机激活也往往会在后续的神经计算中被削弱或滤除。
综上所述,即便我们把人眼视作一个“彩色成像系统”,在暗光条件下主导视知觉的是亮度信息(杆体信号),并且色度感知对少量光子噪声并不敏感或会被神经处理所抑制。由此导致我们仅能看到明度上的随机闪烁,却看不到色度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