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整理文档内容 感觉不是很耐烦的时候,这个问题需要怎么解决呢。你能否针对 这个场景,生成一些好用的t...

创建于:2025年8月15日

使用 GPT-5 Thinking 回答 Chat01

问题

我整理文档内容 感觉不是很耐烦的时候,这个问题需要怎么解决呢。你能否针对 这个场景,生成一些好用的trick 或者技巧

思考

Offering document organization tips

The user asked for tips on managing impatience while organizing documents, specifically tricks or methods. I can provide strategies like chunking, a two-phase workflow (brain dump then organize), using timers, and creating templates. I might also suggest a 3-level outline, decision trees, and micro-rewards to reduce friction.

Providing document organization suggestions

I'll offer succinct tips like setting a routine, using a checklist, and including a document template outline. Cognitive tricks, such as "urge surfing" for delaying, could be useful, along with examples like the YYYYMMDD file naming pattern. I’ll also offer two organizing methods and mention customization for specific tools.

Thought for 19s

回答

当然可以!当我们在整理文档时“烦”起来,通常是这三件事在作祟:任务太大、标准太高、反馈太慢。下面给你一套“马上能用”的小技巧库,帮你把耐烦度拉满。

一套上手就用的流程(10分钟开局)

  1. 只开场不决策(2分钟):建一个“收集区”页或文件夹,把要整理的材料全丢进去,不命名、不分类,只搬运。
  2. 粗分三桶(3分钟):按“要放进正文 / 放附录 / 丢弃”三类快速拖放,别细分。
  3. 定个“够用就好”的标准(1分钟):写一句话:“这份文档达到X读者能完成Y动作就算够好。”
  4. 设定一个短计时(4分钟):开一个10分钟计时器,只做一件事:整理“正文”第一段。时间到就停。

要点:先有“可用”,再求“更好”。先扫后修,降低脑内切换成本。

快速见效的 12 个 trick

  1. 两遍法:第一遍只移动/删除,第二遍才命名/润色。把“判断”和“美化”拆开做。
  2. 5分钟反抗:只承诺干5分钟。开始容易多了,往往会自然延长。
  3. 倒序整理:从最新材料开始,价值密度最高、上下文还在。
  4. 小块切割:把任务拆到 15 分钟内能完成的“颗粒”(例如“合并两个重复小节”而不是“整理全章”)。
  5. 可接受的烂版:先产出一个“能看”的V0,放上目录、摘要、三个要点,再逐步替换细节。
  6. 一句话先行:文档开头固定三行——“目的 / 读者 / 最终行动”。没有这三行就不往下写。
  7. 看板视图:建三列:待整理|进行中|已完成。每移一项到“已完成”,就有反馈。
  8. 先杀重复:先去重、删旧版链接,减少后续决策数量。
  9. 批处理同类项:统一把“图片命名”一口气做完,再统一处理“引用格式”。减少模式切换。
  10. 闹钟+奖励:每25分钟给自己一个微奖励(走动、喝水、刷消息2分钟),让大脑知道“等一下就有糖”。
  11. 降阻力布置:把常用模板/规范放到快捷位置(收藏夹、桌面、固定在工具栏)。开始越轻,越不烦。
  12. 如果-那么计划:预设分心触发器——“如果我开始修辞句子>30秒,那么回到结构调整。”

命名与模板(复制就能用)

文件命名规范(任选一条):

  • YYYYMMDD_主题_版本20250815_季度预算_v1
  • 项目-模块-内容-状态官网-产品页-文案-草稿
  • 主题_负责人_最后更新YYYYMMDD投放方案_小李_20250815

文档骨架模板(粘贴到开头):

text
# 标题(一句话点明) - 目的:这份文档要让谁在阅读后做什么? - 读者:谁会用它?他们已经知道什么? - 范围:本次覆盖 / 不覆盖 - 结论速览:① ② ③ - 版本记录:v0.1 由XX于YYYY-MM-DD创建 ## 目录 1. 背景 2. 方案/结构 3. 执行细节(步骤、负责人、时间) 4. 风险与替代方案 5. 度量指标与验收 6. 附录(原始材料、链接)

段落微模板:

  • 问题动作结果(PAR结构)
  • 结论先行:先写结论,再放证据和推导过程。读者体验更顺滑,你也更少返工。

心理小技巧(对抗“烦躁感”)

  • 命名情绪:在纸上写下“我现在是焦躁/抵触/疲惫”。给情绪命名能降低其强度。
  • 90秒冲浪:烦躁来时,深呼吸30秒、站起来走动60秒,别即时开社交软件。
  • 最小可行动作:只做“打开文件—建目录—写一句目的”这一步。完成后自然会继续。

常见坑位与替代做法

  • 坑:边整理边润色句子 → 替代:统一在V0完成后才开“语言润色”环节。
  • 坑:分类过细(20+文件夹) → 替代:最多三层;超过就用标签/关键字搜索。
  • 坑:每次从零开始 → 替代:把这套模板存成固定“新建文档”的默认内容。

如果你愿意,我还能帮你

  • 把你的某份稿子按“先扫后修”的两遍法,直接替你做一版V0骨架。
  • 根据你常用的工具(如Word/Notion/飞书/Obsidian),我可以定制快捷清单和操作路径。
  • 需要的话,我也可以把上面的模板生成一个可复用的文档包(含命名规则+骨架+检查清单)。

先挑两三个最顺手的招,立刻用在你正在整理的那份文档上,感受一下“烦感”下降的速度😉

问题

我都懒得创建很多文档,只想一股脑的写在每天的日志中,这是不对的,但是我很难有一个更高的认知,和行动力 来完成这件事。

思考

Offering productivity advice

The user wants advice on improving habits and motivation. I'll suggest a minimal-friction system for dumping everything into daily logs while keeping them organized. I’ll recommend using quick headers, tags, and a "Daily dump" rule for capturing ideas. For consistent flow, I'll suggest pre-commitment, post-writing checks, and a weekly review habit.

Thought for 22s

回答

先别跟“懒”对着干。我们给它一条“更懒但更有效”的路:日记做“捕捉”,每周做“提炼”。不用每天新建一堆文档,也能逐步沉淀成体系。

一套极简做法(两轨制)

轨 A|每天只管一股脑写(保持懒)
轨 B|每周 20 分钟把精华“提炼”为文档骨架(低频高产出)


轨 A:日记只加“轻结构”,不改变你的写法

给每天的日志加 3 个低成本动作:

  1. 三类标签(最多 5 个)
    只用这几种,写哪种前面加井号即可:
    #idea 想法 #decision 决策/结论 #todo 待办 #ref 参考资料 #question 疑问
    再加项目标签:#p/项目名

  2. 给“可能要单独成文”的段落打个 [DOC] 种子
    遇到值得以后单独成文的内容,只多写这一行,不新建文档:

[DOC] 主题:________  读者:____  用途:____  下一步:____ (#p/xxx)
  1. 日末 3 分钟小收口
  • 只做一件事:在今天日志里 标星⭐ 最多 2 个 [DOC] 种子
  • 把 #todo 抄进你的待办工具(或明天日志顶部)。

这样你依然“乱写”,但已经悄悄把可迁移的精华打了楔子。


轨 B:每周一次“提炼会”(20 分钟)

固定周五/周日,照这个清单:

  1. 打开本周日志 → 搜索 [DOC] → 只选 2 个星标种子。
  2. 对每个种子,创建一个V0 骨架(可以仍写在同一份总文档里,或新开一份——随你):
text
# 标题(对读者的价值) - 目的:读者看完能做什么 - 读者:谁会用 - 范围:本次覆盖/不覆盖 - 结论速览:① ② ③ - 下一步:负责人/截止日期 - 来源:链接到原日记(YYYY-MM-DD #p/项目)
  1. 在本周日志最上方建一个“本周提炼”小目录,放这 1–2 个骨架的链接/页内锚点。
  2. 结束。不求完美,只要有骨架。

规律是关键:2 个/周,三个月后就是 24 个成形文档,而你的工作方式几乎没变。


“更高认知”的最小替代:两条工作规则

  • 规则 1:先结论,后过程。 日志里任何超过 5 行的段落,第一行先写“结论/决定:___(#decision)”。
  • 规则 2:遇到想新建文档的冲动 → 改为写一个 [DOC] 种子。 新建的动作统一留到周提炼会做。

这两条能显著减少来回折腾和完美主义的摩擦。


提升行动力的三把小杠杆

  1. 5 分钟倒计时:开始难就只设 5 分钟;闹钟一响即可停。启动成本直线下降。
  2. 如果–那么计划
  • 如果打磨一句话超过 30 秒 → 那么跳回“结论速览”。
  • 如果一页无标签 → 那么给每段补一个最合适的 #idea/#decision/#todo。
  1. 诱惑捆绑:提炼会只能搭配你喜欢的饮料/音乐;形成“提炼=享受时刻”的联想。

你可以直接复制用的“日记页模板”

把这段粘到每天开头即可:

text
# YYYY-MM-DD 日志(#p/项目A #p/项目B) ## 本日重点(<=3条) - [ ] - [ ] - [ ] ## 快速记录 - #idea - #decision - #todo - #ref - #question ## 待建文档种子 [DOC] 主题:_____ 读者:_____ 用途:_____ 下一步:_____ (#p/_____)

常见卡点 & 低摩擦替代

  • 卡点:觉得“新建文档很麻烦”。
    替代:始终在日记里产出 V0 骨架;到需要分享时,再一键复制成独立文档。
  • 卡点:越写越散。
    替代:每天只允许 1 个项目标签成为“主项目”,其他都算“收件箱”。
  • 卡点:一周没做提炼会。
    替代:直接从本周继续,不要补课;补课成本高,最容易放弃。

成效衡量(最简单的两条)

  • 每周是否产出了 ≥1 个 V0 骨架(是/否)。
  • 本周日志是否有 “本周提炼”目录(是/否)。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把上面的日记模板 + V0 骨架打包成一份可复制的 Markdown 文档;或者帮你把“周提炼会”做成一个每周提醒。你只要说你更常用哪种工具(Word/Notion/飞书/Obsidian 等),我就按它来适配。

问题

一些名词不懂
【DOC】种子是什么,是直接写在日记里面吗
vo 骨架是什么,补课是什么,感觉会有很多其他的东西。
还有其他什么的标签。可以来帮我辅助记录的。
你的这些概念是不是 一些notion的优秀记录者 分享的一些经验呢,比如标签 或者 这种种子的方式

思考

Explaining terms clearly

The user speaks Chinese, so I'll keep definitions clear, provide examples, and use simple templates and tags. Regarding whether these concepts are from Notion users, they're generally productivity terms, not exclusive to Notion. I'll clarify that and offer a glossary with examples of usage in tools like Notion, Word, etc. Keep it simple and casual.

Providing a markdown template

Since the user is Chinese, I’ll stick to Chinese for clarity and provide a simple markdown template with daily entry examples, tags like [DOC] seed and V0 skeleton. I’ll include a list of 12 tags with clear semantics and a concise "tag grammar" guide. For Notion, I’ll offer general instructions on creating templates without overcomplicating it!

Proposing general patterns and tags

"文档种子" is a general concept, not unique to Notion. I can introduce some tag patterns like "#p/项目", "#t/主题", and "#ctx" with tag grammar using namespaces like #p/ and #t/. I'll also include status tags like "#draft" and "#final" and mention optional features, like toggle macros or automation reminders. I'll provide these in Chinese, keeping the tone supportive and informative.

Drafting content for the user

First, I'll clarify the terms. A "[DOC] seed" refers to content marked for future expansion into an independent document, with elements like theme, audience, purpose, and

Thought for 18s

回答

太好了,你把疑惑点出来了。下面把这些名词讲清楚,并给你一份“立刻可用”的小清单和示例。

术语都是什么意思?

【DOC】种子(Document Seed)

  • 是什么:在日记里给“未来可能会单独成文”的段落打个醒目标记,方便以后统一提炼。
  • 为什么用:不打断你当下的一股脑记录,但给将来“变文档”留了抓手(可一搜就全找出来)。
  • 怎么写:直接写在当天日记的正文里(任何软件都行)。示例:
    text
    [DOC] 主题:复盘模板 读者:我 & 小组同事 用途:下次复盘时直接套用 下一步:周五提炼会里做 V0(#p/季度复盘)

    重点:就这 4 行,30 秒搞定。别新建文档,先当“种子”埋在日记里。

V0 骨架(Version 0 Outline)

  • 是什么:最小可用版的文档大纲,只要框架,不追求润色。
  • 为什么用:降低启动难度,一周只做 1–2 个,很快就有可分享的雏形。
  • 模板(复制即用,先填个大概):
    text
    # 标题(这份文档帮读者解决什么) - 目的:读者看完能做什么 - 读者:谁会用 - 范围:本次覆盖 / 不覆盖 - 结论速览:① ② ③ - 下一步:负责人/截止日期 - 来源:YYYY-MM-DD 日记链接(#p/项目名)

“补课”

  • 指什么:错过了某次“周提炼会”,回头把过去几周都补齐。
  • 建议:** 别补**。直接从本周继续(成本最低、成功率最高)。过去的就留着,未来自然会覆盖到。

标签怎么用?有哪几类?

目标:每天最多 5 个标签,够用就好。推荐这套“低摩擦标签”:

基础标签(核心 6 个)

  • #idea 想法/灵感
  • #decision 决策/结论
  • #todo 待办
  • #ref 参考链接或资料
  • #question 疑问
  • #log 发生过的事实/记录(如会议纪要、今天进展)

命名空间标签(便于筛选)

  • #p/项目名:项目归属(例:#p/官网改版
  • #who/姓名:相关人(例:#who/小王
  • #due/YYYY-MM-DD:到期日(例:#due/2025-08-20
  • #area/主题域:长期主题(例:#area/营销#area/数据治理

状态/优先级(可选)

  • #draft 草稿中
  • #review 待评审
  • #final 已定稿
  • #A 高优先、#B 中、#C

知识类型(可选)

  • #def 概念定义
  • #howto 操作方法
  • #checklist 清单/步骤
  • #risk 风险
  • #win 成功案例、#issue 问题

技巧:别一次上全部,从**基础 6 个 + #p/项目名**开始就很够用了。

一篇示例日记长什么样?

text
# 2025-08-15 日志(#p/官网改版) ## 本日重点 - [ ] 首页 Banner 文案初稿 (#todo #A #due/2025-08-16) - [ ] 确认新品拍摄需求 (#todo #who/设计部) ## 快速记录 - #decision 首页主诉求确定为“更快上手与转化” - #idea 访客常见问题整理成 FAQ 区块 - #ref 竞品A落地页:xxx.com/landing - #question 是否需要A/B测试?样本量估算不确定 - #log 与#who/小王 讨论了首屏布局,达成一致 ## 待建文档种子 [DOC] 主题:官网改版-信息架构V0 读者:设计/前端/我 用途:统一页面层级与内容块 下一步:周日晚提炼会做 V0(#p/官网改版) [DOC] 主题:FAQ 列表模板 读者:客服/运营 用途:按模板快速出 FAQ 下一步:选 10 条高频问题先上(#p/官网改版)

周末提炼时:搜索 [DOC],只挑 1–2 个把上面的 V0 骨架填出来即可。

这些概念是不是 Notion 的“套路”?

  • 不是 Notion 专属。
    • “种子/Seed”“V0/Version 0”“逐步提炼/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这类思路,来自更广泛的知识管理/项目管理方法(如 GTD、PARA、逐步摘要等)。
    • 我们这套做法的要点是降低启动成本延迟决策,你用 Notion、飞书文档、Obsidian、Word、Apple Notes 都能做。
  • 为什么看起来像 Notion 风格?
    • Notion/Obsidian 社区里确实常用标签、模板、双链等工具元素来实现类似流程,所以看上去“像”。但本质是工作流,不是某个软件功能。

1 分钟上手卡(今天就用)

  1. 在今天日记里添加这 6 个标签#idea #decision #todo #ref #question #p/你的主项目
  2. 当你写到一段“值得以后单独成文”的内容时,插入 4 行 【DOC】种子
  3. 今晚或周末:搜索 [DOC] → 只挑 1 个 → 按 V0 模板填个骨架(哪怕 5 分钟糙版也行)。

常见疑问

  • 会不会标签太多记不住?
    从 6 个开始,遇到真的需要再加。标签宁缺毋滥
  • V0 需要写多细?
    能让“读者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下一步是什么”就行。字少也没关系。
  • 过去的内容要不要“补课”?
    不要。让未来的节奏把过去覆盖掉,更现实。

如果你告诉我常用工具(Notion/飞书/Obsidian/Word),我可以把**【DOC】种子 + V0 骨架 + 标签清单**打成一份适配你工具的可复制模板,放进你的“日记模板”里,之后每天一键就能用。

问题

我的想法总是过多了,在工作日的时候 也会想着 知识管理,投资 或者 后续周末的计划等等。导致每天日记包含多个领域。这导致两个问题,工作产出较低,文档过多,难以复盘这么多个领域,文档太多了

思考

Clarifying journaling structure

For better focus and higher productivity, I suggest limiting workday journaling to one focus per day. Keep a separate "inbox" for capturing random ideas. Consider using time-boxing, domain caps, and weekly rotations for different work areas. Introduce weekly reviews and a simple structure for tracking progress!

Refining productivity strategy

To streamline, create documents only if specific conditions are met (e.g., three factors). Use different document levels: 0 for notes, 1 for outlines, 2 for SOPs, and 3 for playbooks. Set project limits (2/day, 4/week) and use morning routing for focused work. Introduce idea audit and waitlist tags for unprioritized thoughts.

Proposing streamlined journaling system

I suggest keeping things simple with a daily template: Focused work for the day and a section for other domains (one-liner notes). Use a "片段到文档升级" checklist, and limit daily outputs to maximize focus. For less clutter, try a weekly rolling note instead of multiple docs. Use tags to categorize and summarize weekly.

Suggesting productivity tags and tracking

I propose using domain-specific tags like #d/Work, #d/Invest, #d/Life to manage tasks. Set WIP limits for each domain, and avoid context switching using techniques like “Passage,” “Brain Dump Parking Lot,” or focused 20-min blocks. Also, consider document rules for reuse and tracking metrics like deep work minutes and new V0s upgraded.

Thought for 28s

回答

你这个痛点很典型:想法太多 → 一天跨很多领域 → 产出分散、文档爆炸、复盘困难
下面给你一套“限流 + 分账 + 提炼”的极简体系,既不牺牲你的发散力,又能稳步产出。

总纲(先记住这三条)

  1. 限流:工作日只允许 1 条主线(最多 2 个在制项目/WIP)。
  2. 分账:把“工作产出”和“其他念头”分到两本账(同一份日记里也行)。
  3. 提炼:每周只把 1–2 个高价值片段升级成 V0 骨架,其他都留在周记不新建文档。

一、单日“限流”——不再被多领域拖着走

  • 单日唯一产出目标(SOTD):早上写一句话:

    今天唯一需要交付的是:_____(可验证的结果)

  • 90/20/5 节奏
    • 90 分钟深度块:只做 SOTD 相关。
    • 20 分钟杂务块:处理非核心工作(邮件/IM)。
    • 5 分钟两次“念头停车场”窗口(见下文),只记录不处理
  • WIP 上限
    • 当日在制项目 ≤ 2;本周在制项目 ≤ 4
    • 新想法一律进“停车场”,除非直接帮你完成 SOTD。

二、两本账(在同一份日记里就能实现)

把你的日记页分成上下两区:工作账念头停车场

工作账(只和 SOTD 强相关)

text
## 工作账(今日唯一产出) - 产出目标:________(可交付) - 当前步骤:________(<=15分钟能完成) - 阻碍/需协调:________(#who/___) - 结果记录:________(收工时补)

念头停车场(Everything Else,一行即可)

text
## 念头停车场(只记录,不处理) - [IDEA] 变量命名规范写成小指南(#d/work #later) - [INVEST] 定投算法对比文章想写(#d/invest #someday) - [WEEKEND] 想去试新咖啡店(#d/life #weekend)

关键:工作账优先,停车场只收不办。这样既不压抑发散,也不被带跑偏。


三、标签极简化(领域 + 状态,够用就好)

  • 领域(必选其一)#d/work#d/invest#d/life
  • 项目#p/项目名(仅对工作相关)
  • 状态#todo#decision#ref#question
  • 时间#due/YYYY-MM-DD#weekend#later#someday

起步只用:#d/work | #d/invest | #d/life + #todo/#decision + #p/…,其他慢慢补。


四、文档“节流阀”——什么时候才从日记升级成文档?

给文档设置升级阈值层级,大幅减少文档数量。

升级阈值(三选二才升级)

  • 这个内容 7 天内会再用一次
  • 会被 他人复用/协作
  • 已经在日记里出现 ≥2 次

文档层级

  • L0:日记片段(默认停留层级)
  • L1(V0 骨架):有标题、读者、目的、3 个要点、下一步
  • L2(可复用):加上步骤/清单、示例、适用边界
  • L3(Playbook):有版本记录、指标、演进历史

规则:只要晋升到 L2新建独立文档;L0/L1 一律留在周记里。

V0 骨架模板(L1,用时≤10分钟)

text
# 标题(为读者带来什么结果) - 读者:________ - 目的:看完能做什么? - 结论速览:① ② ③ - 下一步:负责人/截止:____/____ - 来源:2025-08-15 日记(#p/___ #d/work)

五、周复盘:把多领域收束为“少而狠”的下一步(20 分钟)

每周固定一次,按这个表格思考,不补课、只看本周:

text
## 本周提炼(只选 1–2 个主题) | 领域 | 主题/链接 | 本周结论 | 下周唯一动作(≤15min) | |------|---------------|---------|------------------------| | work | … | … | … | | life/invest (选1) | … | … | … |

三问筛选(决定什么进入“下周唯一动作”)

  1. 为什么“一周内”非做不可?
  2. 完成这一步是否 ≤15 分钟?(否则再拆)
  3. 它是否帮助完成下周 SOTD?(否则放 #later)

六、把“多文档”收敛成“周记一本帐”

  • 采用“周记一本帐”命名:2025-W33 周记。每天是二级小标题。
  • 所有 L0/L1 内容都留在这一份周记里,不再新建零散文档
  • 只有当内容升到 L2 时,才复制成独立文档,并在周记里留一个“来源→去向”的跳转记录。
  • 月末再把 4 份周记合并成一个“月档案”(可选)。

七、今天就能开始的 3 步

  1. 在今天日记顶端写下 SOTD 和“工作账/念头停车场”两个区块。
  2. 把所有跨领域的想法,一律丢进停车场,只加 #d/* 领域标签。
  3. 晚上用 5 分钟,从停车场挑 1 条写成 V0 骨架(L1);别新建独立文档。

常见担忧 & 解法

  • “我怕错过好点子” → 有停车场和每周提炼,不会丢;但不允许今天处理
  • “工作和投资都重要啊” → 一周内可以轮动,但同一天只有一个主线。
  • “文档还会不会多?” → L2 才建独立文档 + 升级阈值三选二,这两个闸门能把数量砍到很低。

这些做法不是某个软件独占的“技巧”,来自通用的项目管理和知识沉淀思路(WIP 限制、逐步提炼、周复盘)。你用 Notion/飞书/Obsidian/Word 都能套。

如果你告诉我常用的工具,我可以把上面的日记页模版(含工作账/停车场)+ 标签集 + V0 模板 + 周复盘表打包成一份可复制的模版,并把“周复盘(20 分钟)”设成每周提醒。

问题

我有fomo的情绪,我虽然问了你很多东西,但是你的回答里面有太多知识点,我看了虽然有感触但是记录不全,然后没消化吸收一个回答,就接着下一个回答了;以为问过了,我就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了,其实没有完全进行实践

思考

Proposing a productivity plan

The user’s concerns are about FOMO, too much information, and moving too fast without practicing. Here’s what I’m thinking: slow down with a "one-answer digestion" approach and spaced repetition. Capture a few bullet points, complete one task, and check-in the next day. Limit the info diet and remind yourself to focus on one thing at a time.

FOMO reframing and task management

To help with FOMO, I’ll suggest using structured templates: an "Absorption Slip" for each response, including a summary, takeaways, and action items. You can use a "FOMO throttle" system to limit input by tracking tasks and organizing them. I’ll also recommend mini habits like "Ask, Capture, Act, Close, Archive" to streamline work.

FOMO management plan

Here’s a structured approach to manage FOMO and overconsumption of information:

  1. Empathize with the issue, restating the problem.
  2. Set core principles: ask less, do more; focus on one task at a time.
  3. Use the "one-answer, one-action" (OADP) method with a time limit.
  4. Keep minimal records: track 3 key points, 1 action, and 1 review time.
  5. Set input limits and reduce mental load. Keep a "question budget".
  6. Implement psychological tricks for FOMO like renaming emotions and tracking progress.
  7. Introduce daily rituals and weekly reviews (e.g., 5-minute absorption, scoreboard).

Let me know if adjustments are needed!

FOMO management templates

Here’s a way to organize FOMO management:

  1. Absorption Card Template:
    text
    # 吸收卡 AC-2025-08-15-01 来源链接/问题: 一句话答案

Thought for 28s

回答

你这个状态=典型的“问得多 → 做得少 → FOMO更强”。
别加更多知识点了,先上一个“一问一做闭环”的小系统,帮你把每个回答变成可执行产出。

核心三规(先照做一周)

  1. 一问一做:每收到一个回答,先产出一个行动(≤15分钟)再问下一个问题。
  2. WIP=1:同一时间只允许**1 张“吸收卡”**在进行;没收尾,禁开新话题。
  3. 小账本:所有回答只进一份周记(周记一本账),不再新开零散文档。

吸收卡(3-1-1 法)——每个回答只记这5行

打开你的当天日志,直接粘下面这段,每次只新增一张卡。

text
# 吸收卡 AC-YYYYMMDD-01 来源/问题:我问了什么? 一句话答案:____(用你自己的话) 3个要点:① ____ ② ____ ③ ____ 唯一行动(≤15min):现在要做的1步是 ______ 完成判据:怎么判定“做到了”?(可验证)

示例

  • 一句话答案:工作日只保1个主线,其他丢进停车场
  • 3要点:WIP≤2;V0骨架先行;周提炼2个
  • 唯一行动:把今天的“主线目标”写到日记顶部并启动25分钟计时
  • 完成判据:25分钟内完成“写V0骨架的标题+结论速览”

操作流程(7 分钟就能闭环)

  1. 截断:读完答案先停 30 秒,不开新聊天/不搜更多。
  2. 开卡:用上面模板写“一句话答案 + 3要点”(≤3分钟)。
  3. 定行动:列唯一行动(≤15分钟能完成),写判据(≤2分钟)。
  4. 立刻做:开计时 15 分钟,做完就把“结果”记到当日工作账。
  5. 打钩收尾:卡片标“✅完成/↩️未完成”。未完成=下次先做这张。

只有当这张卡 ✅ 后,才允许继续问下一个问题。


念头太多怎么办?——“念头停车场”+ 输入配额

在日记里加一个专栏,只记不办:

text
## 念头停车场 - [INVEST] 想研究债券基金的久期(#d/invest #later) - [LIFE] 周末去XX咖啡(#d/life #weekend) - [WORK] 想做命名规范清单(#d/work #someday)

输入配额(每天):

  • 问答上限 2 次
  • 吸收卡必须 ≥问答数
  • 没有完成的卡=欠账,明天先还。

标签最小集(防扩散)

  • 领域:#d/work | #d/invest | #d/life(三选一)
  • 状态:#todo | #decision | #ref
  • 时间:#due/YYYY-MM-DD | #later | #weekend
  • 项目(可选):#p/项目名

吸收卡默认打 #d/work 或对应领域即可,别再加更多。


每日与每周两个小仪式

每日收口(3分钟)

  • 今天“吸收卡”数量 ≥ 问答数量?
  • 明天第一件事=未完成的那张卡的唯一行动

周复盘(15–20分钟)
在周记里加表格,只看本周,不补以前的课:

text
## 本周提炼 | 领域 | 吸收卡数 | 完成数 | 产出(V0骨架) | 下周唯一动作 | |------|---------|-------|----------------|--------------| | work | | | | | | life/invest | | | | |

快速卸载FOMO的三句自我提示

  • “知识不是进度,产出才是。”
  • “若不改变今天的行动,就先不看。”
  • “下一次提问=完成当前吸收卡后的奖励。”

你现在可以立刻做的事(5 分钟)

  1. 在今天日记顶部粘贴“吸收卡模板”。
  2. 用这条回复,开出你的 AC-今天-01(一句话答案+3要点+唯一行动)。
  3. 开 15 分钟计时,把那步做完并打钩。

如果你愿意,我也可以把“吸收卡 + 念头停车场 + 周复盘表”做成你常用工具(Notion/飞书/Obsidian/Word)的一键模板;或者给你设一个每天晚间5分钟的“吸收清单”提醒。你说用哪个工具、想要提醒的话我就帮你现在就生成。

分享这个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