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BMS BOF 研究请求
Tạo vào: 14 tháng 3, 2025
Trả lời bằng Deep Research bởi Chat01
Tạo vào: 14 tháng 3, 2025
Trả lời bằng Deep Research bởi Chat01
下面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研究大纲,帮助你从各个角度深入了解 BMS (Be-Music Script) 与 BOF (BMS OF FIGHTERS) 的背景、历史、技术和社区文化等各方面。该大纲涵盖从基础概念与文件结构,到制作流程、平台工具,再到比赛活动及其影响力,方便你在后续写作或研究时进行展开。
研究背景与意义
文献与资料来源
研究方法与范围
BMS 的定义
起源与历史沿革
BMS 文件结构与原理
相关扩展与变体
BMS 播放器与编辑器
BMS 的核心特色
BOF 大赛的起源与定位
历届 BOF 的发展脉络
BOF 比赛流程与规则
历届 BOF 的著名作品与风格
BOF 的社区文化与影响
BMS 制作流程
常用软件与工具
挑战与难点
发布与推广
BMS 社群结构
同人文化与衍生品
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
对官方音游、二次创作的影响
当前 BMS 社群生态
技术与内容的未来发展
可能的挑战与瓶颈
展望与潜在机遇
BMS 与 BOF 在音游史中的意义
研究回顾与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与资源
感谢提供如此详细的研究大纲!在我进行深度研究之前,请确认以下几点,以确保研究结果符合您的需求:
请提供您的具体需求,我会据此展开研究并汇总相关信息!
全方位的研究,面面俱到且有一定深度,基于这个大纲撰写完整的研究报告,受众是一般音游爱好者,使用所有包含相关资料的语言进行研究,输出使用中文,结合所有能找到的内容,详细论文级别,不少于3万字
好的,我将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基于提供的大纲撰写一篇完整的研究报告,涵盖 BMS(Be-Music Script)与 BOF(BMS OF FIGHTERS)的历史、技术、文化、比赛活动等方面。
报告将:
我将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完成后通知您。
BMS(全称 Be-Music Script 或 Be-Music Source)是一种音乐游戏自制谱面的文件格式,最早由日本程序员やねうらお(Urao Yane)于1998年设计,用于他的街机节奏游戏模拟器 BM98 zh.moegirl.tw 。BM98模仿的是科乐美(KONAMI)的热门街机音游《Beatmania》(中文常译“狂热节拍”),玩法基于5个按键和1个转盘的下落式打击节奏 keysounds.net 。BMS 文件用纯文本记录音乐和谱面信息,每条指令以“#”开头,描述乐曲的节奏(Tempo)、音符出现的时间及所对应的声音等 zh.wikipedia.org 。因此,BMS 譜面本身不包含音乐音频或图像素材,需要搭配外部的音频文件和可选的背景图像/动画文件才能完整运行 zh.wikipedia.org zh.wikipedia.org 。这一格式的设计使玩家在按键时触发预先准备的“键音”素材来演奏音乐——如果节奏精准,敲击的键音将完整还原乐曲旋律;反之错过音符则会漏掉对应声音,使音乐不完整 keysounds.net 。这种依靠键音触发还原乐曲的机制,让 BMS 更类似一种模块化乐谱格式,每个音符对应一段采样,玩家实际上参与了音乐的再现 zh.moegirl.tw 。
需要注意,尽管 BMS 来源于对 Beatmania 的模拟,但它本身并不是一款具体的游戏或模拟器,而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创作格式 zh.moegirl.tw 。BMS 格式和 BM98 程序均为作者原创设计,并不直接包含任何他人版权素材 zh.wikipedia.org 。1999年,科乐美曾对 BM98 的玩法高度相似提出异议,作者Yaneurao被迫停止公开 BM98程序并撤下下载 zh.wikipedia.org ;但 BMS 文件仅包含谱面脚本,不含原曲音频,因此公开 BMS 文件在版权上并不构成侵权问题 zh.wikipedia.org 。这一点保证了 BMS 作为格式能够在社区中自由传播,也为玩家和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
随着 BM98 模拟器在玩家间传播,越来越多音乐游戏爱好者和同人曲师开始使用 BMS 格式制作原创音乐及对应谱面,这些作品被称作 “BMS曲目” 和 “BMS谱面” zh.moegirl.tw 。1999年前后,线上论坛上出现了早期的 BMS 社区雏形,创作者和玩家们交流作品,甚至自发组织起投稿活动和比赛。这类基于 BMS 的社区活动被统称为 “BMS活动” zh.moegirl.tw 。可以说,BMS 虽起源于对街机音游的模拟,但很快发展出了独立的创作社群和生态。
技术上,BMS 格式也在社区推动下不断扩展,以支持更多样的玩法和要素。例如:
经过上述发展,BMS 格式在2001年前后已基本定型,成为大多数创作者共同遵循的谱面标准 zh.moegirl.tw 。创作者们能够通过 BMS 制作各类风格的原创音乐及复杂的谱面逻辑,而玩家则可以在电脑上体验接近街机的下落式音游乐趣。这一时期,BMS 社区开始蓬勃发展,除了日本本土,韩国、中国等地也逐渐出现 BMS 爱好者,人们分享原创歌曲,制作谱面并相互挑战高难度的作品。随着 BMS 曲目数量激增,许多优秀的原创曲逐步流入主流音游界:一些 BMS 名曲被官方授权收录到街机或家用机音乐游戏中,成为音游曲目的重要来源之一 zh.moegirl.tw 。可以说,BMS 在2000年代初完成了从同人模拟到独立音游创作平台的蜕变。
BMS 编辑器: 由于 BMS 文件本质是文本,理论上用记事本也能编写谱面,但这对编排精细节奏和大量音符并不直观。社区开发了专门的图形化编辑工具来辅助谱面制作,其中最常见的是 BMSE(Be-Music Script Editor)和其改进版 iBMSC 等软件 download.csdn.net 。例如,iBMSC 是一款跨平台的 BMS 可视化编辑器,提供图形界面,支持目前大部分 BMS 格式,具备长押显示、自动BPM计算等功能 cs.mcgill.ca 。借助这些编辑器,创作者可以方便地导入音频采样,直观地在时间轴上排列音符,大大提高了编谱效率。早期还有一些其他编辑工具或MIDI转谱工具,但如今 BMSE/iBMSC 基本成为主流。总体而言,专业编辑器的出现降低了BMS创作的门槛,吸引更多音乐人尝试制作自己的音游谱面。
BMS 播放器: 为了在PC上游玩 BMS 谱面,社区同样开发了众多模拟器/播放器软件。1998年的 BM98 是首个 BMS 播放器,此后陆续涌现出许多独立开发的模拟器。然而由于早期 BMS 格式不断演变,旧模拟器大多已无法兼容新版谱面 zh.moegirl.tw 。目前玩家使用最多的有以下几种:
值得一提的是,BMS 播放器本身一般不附带任何曲目或谱面资源。玩家需要自行从社区提供的曲包或活动网站下载 BMS 歌曲文件,然后导入播放器游戏 zh.moegirl.tw 。游玩时,玩家可根据自己的设备选择输入方式:键盘是最普遍的选择,对于7键+1盘或9键谱面,可以将按键映射到键盘上的舒适位置 zh.moegirl.tw ;硬核玩家则会使用专用手台控制器,比如仿制街机 Beatmania IIDX 的键盘+转盘控制器、Pop'n Music 的大圆键控制器,甚至电子钢琴键盘(模拟Keyboardmania)等 zh.moegirl.tw 。由于BMS谱面轨道众多、密度大,对读谱能力和手指协调是极大考验,新手往往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驾驭高难度谱面。但也正是这种高挑战性,吸引了一批追求极限的音游玩家投身BMS社区 zh.moegirl.tw 。总的来说,完善的编辑器和播放器生态,为BMS作为一个民间音游平台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创作者不断产出内容,玩家通过各类模拟器尽情游玩,并在挑战极限的过程中推动着社区的发展。
文本脚本格式: BMS 文件采用纯文本脚本结构,由**头部(Header)和主体(Note数据)**两大部分组成 zh.wikipedia.org 。头部包含谱面的元数据和资源定义,例如玩家人数、曲名、艺术家、BPM、难度等级等,还有音频(WAV)和图像(BMP/BGA)的文件列表 zh.wikipedia.org 。主体部分则记录具体的音符排列:通过特定格式的行来表示“在哪一小节的哪个轨道上,以什么时间间隔放置哪一个声音” zh.wikipedia.org 。例如:
#00111:01010101
上例表示在第1小节的第1键轨道,以等间隔放置若干音符,这些音符触发预先定义的 #WAV01
号声音 zh.wikipedia.org 。BMS 脚本的行格式一般为 #aaaBB: CCCC...
,其中 aaa
是三位小节序号,BB
是通道号(表示哪个轨道或功能,如键位轨道、BGM轨道等),冒号后面是一个长度为偶数的十六进制字符串,每两位表示一个音符位置(00表示空,01-ZZ对应不同的采样编号) zh.wikipedia.org 。读取时,这串字符会根据该小节的长度等比例划分为音符节点——“1”代表此处有音符且对应声音1号采样,“0”代表此处无音符。通过这种编码,BMS 将乐曲节奏和音符位置精确地记录下来。
键音与采样: BMS 最大的特色在于其键音(Keysound)机制。传统音游(如DDR、Pump it up等)通常使用整曲音频作为背景音乐,音符仅代表节奏点,击中与否不影响音乐播放。而 BMS 则不同,它没有完整背景音乐,歌曲是由玩家击中音符时播放的碎片化采样拼接而成 keysounds.net 。在BMS谱面的配套文件夹里,包含大量短小的声音文件(常见格式为WAV或OGG),例如鼓点、音阶采样、旋律片段、特效音等 zh.moegirl.tw 。在BMS脚本的头部,通过指令(如#WAV01 file1.wav
)将每个音频文件赋予编号,再在谱面主体中把这些编号放到不同轨道上。玩家游戏时,准确击中音符就会触发对应声音,从而逐步拼奏出完整乐曲 zh.moegirl.tw 。如果错过或不精准,那个声音要么延迟要么缺失,音乐听起来就不完整或走调 keysounds.net 。因此BMS被形象地称为“演奏谱”,玩家不只是对节奏做出反馈,某种程度上是在主动演奏乐曲。这种键音设计与MOD曲(模块音乐)或钢琴谱类似,赋予了玩家更强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节拍与同步: 为保证键音拼合后的音乐流畅,BMS对节拍和时间轴有精确控制。谱面可以设置初始BPM和随时间的变速(通过命令改变当前BPM)。BMS将乐曲划分为多个小节,每小节默认长度为1,在脚本中可以通过#TIME
或#STOP
等命令实现复杂变速和停顿。判定则由模拟器根据音符Hit的时差判定Perfect/Good/Miss等,标准和一般音游类似,这里不展开。BMS 还支持设置 Note属性,如长押开始和结束、雷电键(Landmine,踩到会扣血的陷阱音符)等特性,以实现更丰富的玩法。不过早期标准BMS并无长押尾判机制,这也是后来IIDX引入长押时的一点区别 zh.moegirl.tw 。
总的来说,BMS 文件结构精巧地以纯文本+外部资源的形式实现了对音乐的完整描述。文本脚本定义节奏、轨道和采样调用,而音频文件提供声音素材。两者结合即可还原任意风格的乐曲。从程序处理角度看,BMS 属于一种 模块化乐谱文件,与传统乐谱或MIDI文件类似,但专为互动游戏性设计 zh.wikipedia.org 。这一设计思想使 BMS 在扩展性和创作自由度上非常出色:制作者可以随意添加采样、更换素材,通过调整脚本排列创造新颖的节奏体验。
音源(采样)管理: BMS 通过编号映射的方式管理音频素材。在头部区域,使用指令 #WAVxx 文件名
将若干外部音频文件分配给编号(00–ZZ的36进制编号,对应0-129十进制,可扩展更多)。同理,#BMPxx
可定义背景图像/动画素材,#BPMxx
可定义多个变速值等。当谱面主体需要触发某个声音时,只要在相应位置填入对应编号即可。由于编号采用36进制,两位字符最多支持129个不同采样,对于一般乐曲够用。如果需要更多采样,可以通过扩展通道或变换技术(比如利用高位通道存储更长编号)来实现,但通常创作者会精心设计在此限制内完成编曲。音源管理的一个挑战在于:同步。制作者需要确保不同采样拼合起来能严丝合缝地组成音乐。这通常意味着要对原曲进行切分、对齐节拍后再导出采样。例如,一个鼓循环可能被切成若干1拍或半拍的片段分配到不同键位,这样玩家每击中一次就打出一部分鼓点。如果采样切分不当或触发错位,演奏效果就会不佳。因此高质量的BMS曲目背后往往需要作者具备音乐制作和音频剪辑功底,将歌曲的各元素拆解成合理的键音单位。
音符数据与通道: 在BMS主体部分,每行描述一个通道在某小节的音符布局。通道号通常两位,例如11
表示1P侧第1键,16
可能表示背景BGM音频,51
表示1P侧长押起始等等(不同模拟器标准略有差异)。不同通道对应谱面的不同功能:00-09通道常用于时间/BPM控制,11-1B为1P的键音轨道,21-2B为2P的键音轨道,A1-A8用于辅助效果或自由扩展等。音符数据以十六进制对表示,每对“01”至“ZZ”之间的值对应一个采样编号。举例来说,#00311:0100
意味着在第3小节1键轨道的节拍起点放置了编号01的音符,接下来位置为空(00)。通过成百上千行这样的定义,谱面精确规定了所有可互动音符的位置和顺序。值得一提的是,BMS 允许在同一时间点叠加多个不同采样音符(例如和弦),模拟器会同时播放对应的多个声音。但若同一轨道同一位置出现两个不同编号,后面的会覆盖前面的。因此作者在安排复杂乐段时需要协调各轨道分工,一般会约定每个轨道承担一种乐器声音,这样玩家在游戏时有一种“每根手指对应一种乐器”的感觉 zh.moegirl.tw 。例如左手专门敲击鼓点采样,右手负责钢琴旋律等。通过这种设计,BMS 能在游戏性和音乐性之间达到平衡:既让玩家玩的过程有条理可循,又确保组合起来就是一首完整的音乐。
旁支与扩展: BMS 的开放性使其在发展过程中诞生了多个衍生或扩展格式。上文提到的 BME、BML、PMS 都是为适应不同键数和音符形式而出现的变体。例如 PMS 虽然记录方式类似BMS,但由于按键配置和通道定义差别较大,通常视作独立格式 zh.moegirl.tw ;BME 和 BML 则与原始BMS关系更紧密,只是在通道和音符标记上加入新规则来兼容新要素。一般的 BMS 播放器都会兼容 .bms
、.bme
、.bml
、.pms
等后缀的文件。此外,还有一些社区约定俗成的用法,比如作者想为同一首歌制作多个难度版本的谱面,会在文件名或后缀上做标记(如.easy.bms
、.another.bms
等),或者提供“白谱”(blank)文件让他人制作差分谱面 zh.moegirl.tw 。
BMSON 格式: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 BMS 文本格式在一些方面开始显露局限(例如不支持Unicode字符、最大采样数有限、难以直接在网页解析等)。2015年社区推出了全新的 BMSON 格式,试图作为下一代标准 zh.moegirl.tw 。BMSON 采用 JSON 结构存储谱面数据,天然支持Unicode和更灵活的数据组织。它与旧BMS并不向下兼容,但更适合在现代环境中使用,例如可以很方便地被网页程序读取,从而实现无插件的在线游玩 zh.moegirl.tw 。对应地,一个名为 Bemuse 的网页播放器应运而生,能直接播放 BMSON 谱面 zh.moegirl.tw 。BMSON 还取消了一些历史包袱限制,如采样编号不再仅限两位36进制,可以支持更多的采样和更高的节拍分辨率。此外,JSON格式也利于与其他工具交互,比如可以方便地从BMSON导出转换到其他节奏游戏格式。BMSON 发布后,一些顶级作者开始尝试用它制作作品,并在BOF等赛事中投稿;大部分新播放器(如beatoraja)也加入了对BMSON的支持。不过截至目前,BMSON在社区内的普及度仍不算高,大量作品依然采用传统BMS格式。一方面是旧格式已有的功能足以创作大多数作品,另一方面也因为几十年来积累的BMS资源、工具生态相当庞大,短期内完全迁移并不现实。但BMSON的出现为BMS社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如果说传统BMS是贴近底层的“汇编语言”,那么BMSON更像现代“高级语言”,二者各有优劣,预计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都会并行存在。
格式演进小结: BMS 从诞生以来能够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扩展弹性。无论是适配不同游戏类型的按键格式(IIDX、Pop’n等),还是引入新玩法元素(长押、陷阱键),抑或是更新技术以契合新时代的平台(JSON-Web),BMS 社区都能快速调整格式规范,以非官方的民间力量保持了与商业音游技术发展的同步。这种灵活性使BMS始终站在音乐游戏玩法创新的前沿,为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试验田,也为玩家源源不断地带来新鲜体验。
THE BMS OF FIGHTERS(简称 BOF)是BMS社区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线上创作比赛**。“BMS of Fighters”名称取意自格斗游戏《拳皇(The King of Fighters)》系列**,暗喻其团队对抗的赛制 otomad.wiki 。BOF 由日本BMS组织者 AOiRO_Manbow 发起,于2004年首次举办,此后(除了2007年停办一次)通常每年秋季举行一届 zh.moegirl.tw 。作为一年一度的盛事,BOF 吸引众多曲师踊跃参加,无论作品质量还是数量都堪称音游同人赛事之最 home.gamer.com.tw 。经过多年发展,BOF 已成为音乐游戏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原创音乐比赛之一 zh.moegirl.tw 。
早期赛制: 在首届 BOF2004 中,比赛形式借鉴《拳皇》“3人小队战”的概念——参赛者以三人一组组成队伍,每位成员各创作1首BMS参赛曲,三首作品作为一个team的整体与其他队伍竞争 otomad.wiki 。这种组队投稿的模式打破了单打独斗的传统,使比赛更具策略性和趣味性:队员可以合作确定各自作品的风格定位和出场顺序,形成团队特色。当时BOF作为新兴赛事规模还不大,但这种创新的对抗形式获得了社区好评。
规则调整: 到第二届 BOF2005 及之后,主办方对赛制进行了调整,将队伍投稿要求简化为“每队提交3首作品”而不严格限定必须3人 otomad.wiki 。也就是说,一支队伍可以由1-3位作者组成,只要作品总数是3首即可。这一改动给予参赛者更大灵活性,例如实力强的作者甚至可以一人产出三首曲目组成“个人队”,而志同道合的创作者也能继续以三人小队合作。自2005年起“三曲一队”的规则成为BOF的基础标准,一直延续多年 otomad.wiki 。不过在比赛的发展过程中,主办方也曾尝试过变革:例如2014年的特别赛事 G2R2014(正式名称“BOF: Go To Revival 2014”)和2018年的 G2R2018 又一度要求每队必须3名成员,与首届赛制相仿 otomad.wiki ;2016年前后则出现过个人战形式的BOF派生(通常称作BOFU),由个人直接参赛角逐,不再组队 moegirl.uk 。这些变体为赛事增添了新鲜感。但总体而言,“团队+多曲竞技”仍是 BOF 的核心模式,大部分年份都延续了基本规则并逐渐完善。
规模与国际化: 随着BOF知名度大涨,参赛者数量逐年增加,作品风格也更加多元化。从最初几支队伍的小圈子比拼,发展到后来往往有几十支队伍、上百首原创曲参赛。其中不乏来自日本以外的作者和团队,例如韩国的音游社群在2007年举办了自己的 BMS 大赛 PABAT!(Party Be-Music ArT!)并从2010年起每年举行 zh.moegirl.tw ;中国大陆、台湾的曲师也开始组队参加BOF或举办区域性比赛。BOF因此逐渐从日文圈扩展到国际范围,官网和相关资料提供多语言支持,方便海外玩家参与和投票。可以说,BOF所代表的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整个BMS创作圈的年度盛会和风向标。
团队投稿: 在每届BOF正式开始前,主办方会开放报名,让创作者自由组队并准备作品。在作品注册阶段,各参赛队需在赛事线上系统提交他们的BMS文件及配套资源。按照BOF的传统,大多数队伍提交3首独立的BMS作品(也有特殊情况队伍作品数不满3首或额外投稿的,但原则上以3为准) keysounds.net 。这些作品通常由队员分工创作,例如可能两人作曲编谱、另外一人绘制BGA,或完全由不同作者各自完成一首。在报名初期,已提交的作品信息对外保密,待注册期接近尾声时才统一公开全部参赛曲目列表 keysounds.net 。这种“集中公开”做法也是BOF的一大特色——所有作品同一时间亮相,形成社区轰动效应,玩家们可以一次获取数十上百首新曲,开始紧张的游玩评判。
玩家游玩与评分: 作品公开后,会进入为期数周的评分投票期。任何BMS玩家都可以下载参赛作品(单曲或打包的合集),在自己的BMS播放器中游玩体验 keysounds.net 。然后,他们受邀回到赛事官网,为每首作品打分并留下评价(社区称之为**“Impression”(印象)) keysounds.net keysounds.net 。BOF采用十分制的扩展——每位玩家可给一首曲子评分100~1000分**之间的任意整数 keysounds.net 。为避免恶意刷票,通常要求玩家必须实际下载游玩后才能评分,且每人对同一作品只能评价一次 keysounds.net 。评分时鼓励写评语说明感受,即“印象”,内容可以是对音乐和谱面的详细点评,也可以只是简单一句喜欢或不喜欢 keysounds.net 。这种社区互动让比赛不仅是分数竞逐,也是创作者和玩家交流反馈的宝贵机会。大量走心的评论有助于作者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玩家也乐于通过留言支持喜爱的作品。在一些BOF活动中,即使不设排名,大家也愿意留下评价纯交流,可见这种“Impression文化”已深入人心。
计分与排名: 当评分期结束后,BOF 主办方会统计所有玩家给出的分数,按既定规则计算出各奖项排名。BOF的计分机制相对复杂,通常包括团队总分排名和团队中位排名两套榜单,以及个人曲目排名:
最终,BOF官方会公布各榜单排名和详细分数,优胜队伍和个人获得社区的喝彩与认可。通常冠军队和高人气歌曲会成为当年话题,并在后续很长时间内被玩家传颂、移植到其他音游或改编成Remix等,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历年来规模最大的BMS赛事,BOF 对于BMS文化和整个音乐游戏圈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培养顶尖音乐人: BOF为同人音乐作曲家提供了一个高规格竞技舞台,许多后来知名的音游作曲人都是通过BOF一举成名的。例如日本作曲家 xi(石渡大介)在2008年首次参加BOF时还籍籍无名,到2010年他以经典名曲《Halcyon》夺得BOF2010个人部门第一名,令其声名大噪 home.gamer.com.tw 。Halcyon
曲风融合了宏大的钢琴旋律和猛烈的Hardcore节拍,堪称音游“魔王曲”代表作之一。其精良的BGA(由yama-ko制作)和出色谱面设计也广受好评。此后 Halcyon
被陆续收录进多款商业音乐游戏(如CHUNITHM、Cytus II等),xi 本人更受邀为 IIDX 等知名音游供稿,职业道路自此展开 ko-fi.com 。又如中国台湾的作曲家 LeaF,他在 BOFU2016 中以怪诞多变的高速曲《Aleph-0》夺冠,被玩家戏称其BGA里的大量数学公式如同“LeaF的完美数学教室”梗 moegirl.uk 。LeaF独树一帜的电音风格也通过BOF被更多人认识,后来作品频频出现在Arcaea等流行音游中。这些例子说明,BOF为优秀同人作者走向更大舞台搭建了桥梁,众多音游新星从这里诞生。同时,比赛激烈的竞争也激发了创作者不断提升水准、挑战自我极限,推动了同人音乐制作整体水准的提高。
催生经典名曲: BOF历届比赛涌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原创名曲,丰富了音游曲库。例如:日本曲师 Cranky 的《Claiomh Solais》、韩国组合 Lunatic Sounds 的《Blue Zenith》、siromaru & Cranky合作的高速曲《Conflict》、cosMo@暴走P的《For UltraPlayers》等,都曾在BOF中取得优异成绩或引起轰动。这些作品很多后来被官方音游收录,甚至成为系列代表曲。据不完全统计,从BOF走出的歌曲被移植到ACG音游的数量达数百首之多 zh.moegirl.tw 。一个典型案例是 xi 的《FREEDOM DiVE↓》:此曲虽然在2008年 BMS活动“MAXBEAT”中仅获第6名 d4dj.fandom.com ,但凭借洗脑的旋律和爆炸的高速连打,迅速在玩家间走红,成为BMS高难曲代名词之一。后来《FREEDOM DiVE↓》接连被 Cytus、Deemo、Dynamix 等手游,以及maimai、DJMAX Respect 等大型音游收录,覆盖不同平台玩家,是BMS原创曲破圈传播的标志性例子。可以说,BOF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音乐作品,这些BMS神曲不仅丰富了玩家体验,也反哺给商业音游源源活水,促进了音乐游戏曲风多样性的扩展。
引领曲风潮流: 由于参赛者来自各地、风格迥异,BOF每年呈现的音乐谱面作品百花齐放,很多前卫或小众的音乐风格通过比赛进入大众玩家视野。例如早年BOF上涌现的 Trance、NRG、Hardcore Rave 等电子曲风,在当时商业音游中并不多见,但因BMS社区的流行而逐步被官方采纳。【Speedcore】、【Artcore】、【剧药(超高BPM洗脑音)】等标签曲目也是先于BOF成名,后影响音游风格走向。又如BOF作品常用华丽动画BGA及剧情元素,提升了音游审美标准,一些作品甚至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系列(如刺骨的系列剧情曲)。这些都对主流音游的演出效果产生了影响,引导厂商投入更多精力制作精美MV式的游戏画面。可以说,BOF既是BMS社区内部的盛会,也是整个音游圈的“潮流发布会”,许多后来席卷玩家圈的流行元素最初都能在BOF的作品中找到踪迹。
国际社区影响: BOF的成功模式也被其他地区的BMS社群所效仿。韩国在BOF空白的2007年创办了 PABAT!(Party Be-Music Art)赛事,并从2010年起与BOF错峰举办,成为仅次于BOF的重要比赛 zh.moegirl.tw 。PABAT!更侧重个人参赛,促进了韩国本土曲师如 Lunatic Sounds 等崭露头角。同样地,日本社区内还有为新人设立的 自称无名BMS作家が物申す!(无名战)、面向特定主题的东方音弾/BGI限定活动等,它们都受到BOF启发而出现。在更广泛层面,BOF证明了玩家社群能够自发运作大型赛事的可行性,这种模式在音游乃至其它游戏圈(如StepMania的世界杯、Osu!的竞赛)都有所借鉴。此外,BOF也加强了不同语言圈音游玩家的交流,通过比赛平台,大家会去体验国外作者的音乐,论坛上出现多语言评论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全球音游亚文化,形成共同的BMS次文化圈。总而言之,BOF赛事已经超越了一般比赛的意义,成为连接创作者、玩家、业界的纽带,对音游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MS的繁荣离不开一个高度自治、多元协作的社群。在这个社群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角色:
BMS社区的开放和共享精神催生了诸多独特的创新和挑战玩法,丰富了整个音游文化:
难度表与段位认定: 随着BMS曲目的数量和复杂度激增,玩家们自发建立了 难度评级表 来给高难谱面分级。最知名的是 lobsak 制作的 GENOSIDE 难度表,它将众多BMS地狱曲按照难度从低到高排列,并据此设立了BMS的段位系统 zh.moegirl.tw 。这一举措是仿照IIDX官方的段位道场:玩家需要连续通过数首指定曲目才能取得某段位认证。【GENOSIDE段位认定】自2009年推出“古段位”(初段到十段)后,2013年更新“发狂段位”(更高难度的初段到十段),2018年又发布新版共22级段位,级别从简单到极难依次为初段~十段、发狂初段~发狂十段、发狂皆传,最后更设置了超越皆传的**“Overjoy”** zh.moegirl.tw 。其中 Overjoy 被誉为BMS界的最高荣誉,代表挑战极限的谱面合集,难度远超常人想象。仅极少数顶尖玩家能完整通关Overjoy段位,也是实力象征。这套玩家建立的段位认证体系获得普遍认可,几乎所有BMS高玩都会以段位标准来衡量自己水平。在GENOSIDE之外,社区还涌现了其他难度表和对应段位,如针对Double Play的段位、以东方Project曲目为主题的“东方段位”、专门练习长押的“LN段位”等 zh.moegirl.tw 。这些不同侧重的段位模式,为玩家提供了多样的挑战目标和成长路线。可以说,段位道场已成为BMS玩家日常挑战的重要内容,从中产生的荣誉感和进阶动力,大大增强了社区黏性和竞技氛围。
差分谱面与二次创作: BMS社区鼓励玩家对已有作品进行再创作,这体现在差分谱面机制上。差分(sabun)指由非原作者为一首BMS曲目制作的附加谱面 zh.moegirl.tw 。例如某首歌曲原谱很简单,高手玩家可能据此制作一个超高难度的差分谱挑战他人。同样,一首优秀曲目也常有多个爱好者分别制作不同风格的谱面。这类似于StepMania等平台的“多谱面”概念,但在BMS里,因为有键音的存在,做差分需要原曲作者提供blank谱(只含键音,不含音符的空白BMS文件)供他人编辑 zh.moegirl.tw 。很多作者乐于分享blank,让社区共同开发不同难度或花式的谱面版本。这一合作创作模式丰富了一首曲目的玩法深度,也体现了社区互相尊重的风气(未经允许制作发布他人曲目的差分通常被视为不礼貌)。此外,还有将其他音乐游戏的曲目“BMS化”的二创行为,即把外部曲子的音频采样拆解后制作成BMS谱面 zh.moegirl.tw 。这严格来说涉及版权(后述),但在小范围交流中也很常见,满足了玩家用BMS平台体验各类歌曲的愿望。总之,差分和BMS化等机制让BMS不仅限于作者自己的作品,也能承载更广泛的音乐内容,体现了社区共享、再创作的精神。
玩法规则的奇思妙想: 开放的BMS格式还被用来尝试各种新颖玩法和梗。比如有作者制作了“旋转屏幕”“随机音符消失”等特殊效果的谱面,通过修改播放器显示或利用BGA实现,增加了娱乐性。这些被称为“整活谱面”,往往不以音游性为主要目的,而是追求趣味和挑战视觉反应。有些赛事甚至专门鼓励此类创意。而在严肃玩法方面,社区也实验了多键位模式(14键双人同步,甚至有人开发过模拟三台联机21键的夸张谱面)、特殊判定(需要同时按下特定组合才算Hit)等规则。这些创意有的成为一时话题,有的则可能被官方游戏借鉴。可以说,BMS社区就像一个没有边界的游戏实验室,玩家和作者不断尝试新的点子,让节奏游戏的边界被不断拓宽。
BMS社群经过二十多年发展,沉淀出独特的文化氛围,并对整个音游圈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原创音乐文化的繁荣: BMS的本质在于原创音乐+谱面的结合,它赋予了同人音乐人一个直接接触玩家的平台。在没有商业发行压力的环境下,作者们可以自由探索小众或前卫的音乐风格。事实证明,这种自由土壤滋养了大量高质量的原创音乐,从甜美的J-pop到疯狂的Avant-Garde电子乐,无所不包。一些曾经小众的风格通过BMS传播开来,甚至反哺主流。例如高速电子曲风 Hyper Techno/Speedcore 早期在IIDX等商用音游中较少,但BMS社区大量涌现此类作品并大受欢迎,后来官方音游也开始增添类似风格的曲目。同样,BMS活动中流行的和风电音、古典跨界、音乐剧风格等作品,为音游曲库带来了新鲜元素。许多音游玩家因此拓宽了音乐品味,不再局限于流行歌曲改编,而乐于接受原创音乐。这种良性循环推动了音乐游戏曲目的原创化潮流。如今,各大商业音游(如SOUND VOLTEX、Lanota等)都会举办面向同人音乐人的曲目征集,其成功模式可以说与BMS社区的长期耕耘密不可分。
玩家技术与竞赛水平提升: BMS以高难度著称,大量超越商业游戏顶级难度的谱面令玩家不断挑战极限。这催生出一批技术卓绝的玩家,他们在读谱、手速、多键协调等方面达到惊人水准。BMS玩家间非正式的竞速比拼和段位冲刺,使社区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高端竞技体系。例如最高段位Overjoy持有者名单就像名人榜,备受瞩目。商业音游开发者注意到这批hardcore玩家的存在,在设计顶级谱面时也相应提高了难度天花板,以满足这些经过BMS训练的玩家。例如IIDX系列在12级之外增设了Leggendaria谱面,SDVX则引入了Exceed Gear等级,这些变化背后都有BMS社区“倒逼”官方提升难度的因素。同时,一些BMS玩家受邀参与音游的测试和赛事(如KAC锦标赛),表现出色。这说明BMS社区实质上培养和储备了大批音游高玩人才,其竞赛水平不亚于官方比赛,对音游竞技的发展有直接贡献。某种意义上,BMS社区扮演了“民间训练场”的角色,拓宽了音游竞技的深度。
知识共享与教程传播: BMS作为玩家社群主导的平台,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知识和资源。例如,社区有详细的Wiki和指南教新人如何安装模拟器、获取谱面资源、练习提高手速 keysounds.net 。许多资深玩家编写博客或教程视频,分享读谱技巧、手法配置经验,这些资料对新手极为友好。在曲师圈,大家也乐于分享制作心得,比如如何切键音、怎样编写复杂的变速效果、BGA同步的技巧等等。由于没有商业机密顾虑,BMS圈的知识共享氛围十分浓厚。一些高校的计算机音乐课程甚至将BMS作为案例,让学生研究其谱面结构和交互设计,可见其教学价值。不少后来开发独立音游的程序员/设计师,当年也是BMS社区的活跃成员,从中汲取了养分。可以说,BMS不仅输出作品和玩家,也通过开源的形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音游制作和分析人才,对音游文化的底层发展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跨界融合与衍生活动: BMS文化还影响并融入了其他亚文化领域。比如动画/ACG圈的音乐混合弹幕视频(音MAD)创作者,会使用BMS曲目作为素材;知名Vocaloid P主 cosMo 早期就是活跃的BMS曲师,他将Vocaloid元素融入BMS作品,后来创作出《初音ミクの消失》等传说曲。再如东方Project等同人界,曾举办“东方音弹遊戯”这样的活动,专门征集东方曲改编的BMS,把弹幕射击游戏音乐和音游谱面结合在一起,形成二次元文化的有趣融合。这些跨界尝试扩大了BMS影响圈,让更多不同兴趣爱好的人接触到BMS。线下方面,一些同人展会和聚会上也出现了BMS的身影:例如Comiket上有摊位发布BMS合集光盘,音游爱好者小组会组织BMS现场比赛或交流。今年轻玩家甚至通过直播平台观看高手游玩BMS,弹幕互动,其热闹程度不亚于电竞赛事。这些都说明,BMS已不仅仅是一个文件格式或游戏,而是一种社群文化现象,在不断演化并融入更广阔的同人文化之中。
随着科技进步,BMS社区也在探索将新技术融入这一传统的平台,展望未来可能的演化:
VR/AR 的沉浸式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近年在游戏领域飞速发展,节奏音游也诞生了如《Beat Saber》这样的现象级VR作品。对于主要依赖“眼看手按”的BMS来说,VR/AR可以提供更沉浸的游戏环境和全新的交互方式。设想未来或许会有VR版的BMS播放器,玩家戴上头显,眼前出现环绕的下落音符轨道,仿佛置身音乐的包围中击打音符。这将突破传统平面屏幕的限制,使BMS的复杂键位以三维方式呈现。当然,如何在VR中模拟出类似实体按键的触感与精度,是技术难点之一。另外,由于BMS谱面难度极高,VR下玩家的反应负担可能过大。目前社区已有尝试把BMS曲目改编到VR音游中的案例,但原汁原味的BMS-VR实现尚待探索。另一个思路是 AR(增强现实):例如用AR投影一个虚拟的下落式谱面在真实琴键或控制器上,让玩家在现实中“看见”音符降临,这种结合可能提高学习趣味。总的来说,VR/AR有潜力赋予BMS更强的沉浸感和表现力,但在硬件普及和交互设计方面还需要时间成熟。社区对此保持着兴趣,未来不排除会有创新项目把BMS带入元宇宙般的虚拟空间。
人工智能与自动编谱: AI 技术在音乐和游戏领域的应用正逐步展开,BMS编谱也开始尝试引入AI辅助。近年来,已有研究者利用深度学习训练神经网络来自动生成音游谱面。例如日本KLab工作室联合九州大学开发了名为**GenéLive!**的AI谱面协作工具,已经能为偶像节奏游戏生成110首谱面 qbitai.com 。这一AI通过分析大量现有谱面数据,学习乐曲与音符排列的关系,从而对新歌曲自动输出初步谱面方案。类似的实验在国内社区也有:有人用神经网络训练 Malody 平台的谱面生成器,取得了一定效果 juejin.cn 。对BMS而言,AI可以有多种用途:其一,辅助编曲编谱。AI可根据输入的旋律自动切分成键音并初步排列音符,减轻作者繁琐的体力工作,让创作者专注于艺术性的部分。目前BMS作者往往手工处理成百上千的采样,AI有望提高效率。其二,智能难度分析。AI模型可以评估一首BMS谱面的难度级别、找出不合理的pattern,帮助改进谱面设计或制定更精准的难度表。其三,AI原创曲目。随着生成式AI发展,AI作曲已经可以谱写风格多样的乐曲,如果将AI生成音乐再交由AI或人工编谱,或许未来会出现“AI作曲+AI编谱”的全自动BMS作品。然而,也有担忧认为自动化会让作品缺少灵魂,且如果大量低质量AI产出充斥社区可能影响创作生态。因此社区对AI持谨慎乐观态度。目前一些开源项目(如利用Stable Diffusion原理的“Mug-Diffusion”)已经尝试给输入音频自动生成对应节奏谱面 midifan.com 。可以预见,人机协作将是未来BMS创作的新趋势:AI作为工具,人类作为导演,共同创造出更加丰富的音乐游戏体验。
尽管BMS社区在过去多年取得了非凡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长期发展的挑战,需要社群共同努力克服:
核心平台的更新换代: 如前所述,目前主流的BMS模拟器LR2已停留在2010年的版本,不再更新 zh.moegirl.tw 。尽管有社区维护的非官方补丁,但毕竟软件架构老旧,仅支持Windows且对高分辨率屏幕、64位系统等支持不佳。新兴的Beatoraja虽在逐步接棒,但要完全取代LR2还需时间。此外,LR2官方排名服务器一度关闭,所幸玩家自建了替代服务器维持功能 zh.moegirl.tw 。这些都反映出BMS基础设施存在隐患:过度依赖少数作者维护,一旦无人接手,庞大社区就失去依托。未来必须培养更多接班的开发者,推进开源项目,以确保BMS平台与时俱进。例如,将模拟器移植到Mac/Linux,优化性能,甚至开发移动端客户端以吸引新生代用户。这方面已有零星尝试,但力度需加强,否则BMS可能在技术浪潮中被更便捷的新平台取代。
新人融入与门槛问题: 对许多潜在玩家来说,BMS的初始进入门槛偏高。一方面,安装配置模拟器、下载曲包资源的流程较繁琐,没有一站式官方渠道,新手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这也是撰写新手指南的重要性 keysounds.net )。另一方面,BMS曲目的平均难度较大,新玩家可能缺乏适合入门的简单谱面,贸然挑战高难曲容易受挫。虽然社区有整理新手包和入门段位,但广而告之仍显不足。此外,相比如今流行的手机音游,BMS需要PC和键盘/专用手台,对休闲玩家的吸引力不如移动游戏。这些因素导致BMS圈有“圈子老化”的隐忧,活跃用户增长放缓甚至流失到其他平台。为此,社区需要采取措施降低门槛、欢迎新人。例如制作更完善的一键安装包(附带播放器和基础曲目)、在社交媒体加强宣传教程、举办新人友好型比赛等。近年来,一些BMS作者在Bilibili/YouTube上做教学视频直播,带新手玩转BMS,都是积极的信号。只有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BMS社区才能保持长期活力。
内容同质化与创新: 虽然BMS曲风多样,但也存在高难度作品过于扎堆、“为了难而难”的倾向。部分作者可能一味追求音符密度和技术表现,忽略了音乐性和趣味性,导致作品同质化。这对玩家和作者的可持续发展都不利。社区需要提倡多元价值导向,鼓励创作不同类型、不同难度层次的作品,而非只关注发狂地狱谱。同时,可以组织更多主题活动(如特定曲风限定、低难度争霸等),引导大家发掘新的创作思路。另外,如何更好地留存和整理过往庞大的BMS资源也是挑战。二十年间无数作品散布各处,有些老曲目和谱面甚至出现下载难、失传的问题。建立BMS资料库/博物馆式的网站,分类收藏优秀作品,方便后人浏览和学习,这对社区文化传承很重要。目前有玩家在做这方面努力(如BMS Archive项目),需要更多支持。
**总而言之,**BMS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与时代技术接轨,又要照顾新人体验和维持多元创作生态。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以BMS社区一贯的自治能力和热情来看,解决这些问题并非不可能。只要核心成员们有共识,逐步改进,相信BMS还能继续走过下一个二十年。
在讨论BMS未来时,不得不提及一个始终伴随的敏感话题:版权合规。由于 BMS 是用户自由创作和发布的平台,如何避免侵犯他人版权、保障作者自身权益,是关系其存续的关键。
键音版权与曲目改编: 正如前文所述,BMS谱面本身不含乐曲,只是触发指令,因此BMS格式本身是开放自由的。但当创作者使用现有音乐来制作BMS时,就涉及对原音乐的改编和采样。如果未经授权便擅自将商业歌曲或他人同人曲拆成键音并发布,这无疑属于侵权行为 zh.moegirl.tw 。BMS社区早期曾充斥许多ACG动画歌曲、J-POP热门曲的同人谱面,严格说都没有取得版权方同意。不过,由于这些谱面不牟利且传播范围有限,版权方通常未予深究。但这并非长久之计。近年来社区已有共识:将他人音乐制作BMS需征得原作者或版权方许可 zh.moegirl.tw 。大部分正式的BMS活动(尤其BOF)明确规定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曲或已获授权的改编曲,否则取消资格。这也是为何BOF出来的曲几乎都是原创,因为主办方要规避法律风险。对于喜欢改编流行曲做BMS的玩家,社区一般建议只作自娱或小范围交流,不要公开传播。也有作者通过与原曲作者联系,获得许可后发布改编BMS(如改编同人音乐、Vocaloid曲等得到原作者允许)。总的来看,版权意识在BMS圈已提高,尊重原创、避免侵权成为共识。
素材和软件版权: 除音乐本身外,BMS作品中的素材(如背景图片BGA)若使用了动漫人物、商业素材等,也可能产生版权争议。严格来说,任何未授权的素材用于发布作品都存在法律风险。因此许多BMS作者会使用自绘插画或开源素材库,避免侵权嫌疑。再者,BMS模拟器软件本身基本是社区开发的免费程序,大多开源并遵循开源许可证,没有商业版权问题。唯一历史纠纷就是BM98模仿IIDX玩法被科乐美警告那次 zh.wikipedia.org 。那之后社区注意在公开宣传时与商业游戏保持距离,甚至连“Beatmania”字样也尽量避免使用,以显示BMS的独立性。事实证明,科乐美等大厂后来默许甚至支持了BMS的发展(Konami在Sound Voltex等游戏中收录了许多BMS出身的同人曲,可见对社区采取的是合作态度而非打压)。
作者权益保护: 另一方面,BMS创作者自己的版权也需要保护。虽然BMS作品通常免费公开,但版权仍属于原作者。社区鼓励尊重作者署名,不随意修改他人作品、不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有人将他人BMS曲目挪用到自己项目甚至牟利,作者有权追究。好在BMS社区氛围友好,大多数人遵循同人创作伦理,鲜有纠纷。不过随着BMS作品被更多商业平台采用,作者们也开始更加正规地签署授权协议、获得报酬等。例如BOF优秀曲被音游厂商相中时,会与作者联系购买版权。这实际上提升了同人作者的收益机会,激励更多优质创作。
小结: 版权问题对BMS既是挑战也是促使其转型升级的动力。社区通过自律和规范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法律风险:比赛中坚持原创,日常交流中尊重版权。未来随着版权环境日趋严格,BMS社群需要继续保持警惕,杜绝可能引发诉讼的不当行为。同时,可以探索与版权方的合作,例如获得一些独立音乐人的授权来制作BMS,或与音乐发行平台联动推出官方BMS曲包等。这些都是可行的方向。只要处理得当,BMS作为非商业用途的创作形式,本身是受法律保护的(类似于自由软件和开源内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遵守版权法规的前提下,BMS这份珍贵的同人文化遗产能继续安全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zh.wikipedia.org 。
综上所述,BMS(Be-Music Script)从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它从模仿街机音游的民间格式,成长为汇聚全球音乐游戏爱好者的平台;BMS的技术框架和社区生态也愈发完善,催生出丰富的文化和传统。作为其中最亮眼的赛事,BOF 见证了一代代曲师的才华绽放和玩家的激情投入,对音游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未来,随着新科技和新鲜血液的融入,BMS仍有广阔的天地可以开拓。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社区能够齐心协力,迎接技术和环境的挑战,维护好自由创作与分享的初心。只要如此,我们完全可以期待:BMS这颗音游明珠将持续闪耀,带给我们更多惊喜的音乐与感动。 zh.moegirl.tw zh.moegirl.tw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