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冲突风险评估

Tạo vào: 8 tháng 3, 2025

Trả lời bằng Deep Research bởi Chat01

Câu hỏi

I.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因

  1. 背景描述

    • 近年来,国际政治格局不断演化,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领域的竞争与互动愈加复杂。
    • 随着军事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无人系统、网络战等)的快速发展,地缘战略态势中各国的军事实力与威慑手段均得到显著升级。
    • 在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的背景下,国际冲突形态由传统军事对抗逐渐拓展至经济制裁、技术封锁、舆论引导等多维度博弈。
  2. 问题与机遇

    • 问题:国际秩序重塑背景下,如何科学评估未来若干年内中美爆发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以及冲突爆发的具体触发因素和影响规模。
    • 机遇:深入探究中美冲突风险不仅能帮助国际社会加强危机预防,也能为相关决策部门制定安全战略与外交政策提供参考。
  3. 研究动机

    • 理论层面:通过分析中美关系的结构性因素(如大国安全困境、修昔底德陷阱等)与中美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动,为国际关系冲突与和平理论提供新的实证或模型参考。
    • 实践层面:为各国政府、军事机构、智库等在风险预判、战略规划、危机管控方面提供系统化的研究结论,帮助减缓潜在冲突并维护地区及全球稳定。

II.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1. 理论意义

    • 丰富学术文献:深化对大国冲突与国际关系博弈的研究,为已有理论(如权力转移理论、霸权稳定理论等)提供新的数据与案例佐证。
    • 探究关键机制:结合安全困境、军事技术威慑、舆论战等因素,探讨现代大国对抗如何因技术环境与国际结构调整而产生新的博弈模式。
  2. 技术层面意义

    • 军事技术评估:从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武器系统、高超音速导弹等角度,分析这些新型军事技术对于战争形态与冲突风险的影响。
    • 信息战与舆论战:探讨在数字媒体与社交网络时代,大国之间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影响民意、塑造国际舆论,从而影响冲突的爆发或缓和。
  3. 产业层面意义

    • 国防工业与供应链:评估由于地缘紧张可能带来的国防开支增加、军工产业发展,以及对全球产业链重组的影响。
    • 安全咨询与服务:伴随冲突风险的上升,预警监测、危机管理、国际安全咨询等行业需求也可能增加,形成新的发展机遇或风险。
  4. 研究目标

    • 系统探析: 综合政治、经济、军事与社会因素,对中美在今后数年内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进行多维度评估。
    • 比较分析: 结合以往国际冲突案例与当下中美关系动态,总结潜在冲突模式与爆发路径。
    • 冲突动力与阻力: 深度挖掘中美双方在意识形态、军事布局、盟友关系等方面的内部与外部驱动因素,以及各自面临的制约性阻力。
    • 政策与对策: 依据研究结果,提出在外交斡旋、军控谈判、危机沟通机制等方面可行的策略与政策建议,帮助降低战争风险。

III. 文献综述与现状分析

  1. 文献综述

    • 学术成果收集: 搜集国内外在大国冲突、国际关系、军事战略等领域的相关学术论文、著作及研究报告。
    • 研究空白与趋势: 对已有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归纳中美关系对抗的特点与变量,进而识别当前文献中对细节化战争风险评估的不足之处。
  2. 现状分析

    • 主要因素梳理: 对中美经贸、军费投入、地区安全体系(如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和安全架构)等进行整理,评估可能影响冲突爆发的关键变量。
    • 代表性事件与案例: 从冷战后美苏关系以及近期的俄乌冲突等地缘对抗案例中提取关键经验,分析其对中美关系的借鉴意义。
    • 区域与国际环境: 关注国际安全格局正在经历的重大变化(如北约扩张、印太战略调整等),以及各方对中美潜在冲突的态度与应对策略。

IV.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数据与资料收集

    • 多源数据: 收集官方公开的防务白皮书、外交声明、军事演习数据,以及智库发布的风险分析报告与学术文献。
    • 舆论信息: 追踪国内外主流媒体对中美关系的报道,分析社交网络上的舆论动向,构建可量化的情绪和态度指标。
  2. 案例研究与比较分析

    • 典型事件选取: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美摩擦或军事对峙事件(如南海、台海问题等)作为案例,分析其技术、外交和舆论层面的演化过程。
    • 比较框架: 将此类冲突事件与其他大国间紧张局势进行纵向或横向对比,总结冲突演变的共同特点、差异及关键触发因素。
  3. 技术与风险评估

    • 量化分析: 利用数据模型对军费开支、军事部署、国际贸易依存度、同盟体系支持度等进行多元回归或情景分析,量化冲突概率。
    • 风险与影响: 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四个层面探讨战争爆发可能造成的后果,包括对国际供应链的冲击、对地区安全的影响以及全球地缘政治的再平衡。
  4. 研究方法

    • 定量与定性结合: 采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模拟仿真等定量手段,与文献回顾、专家访谈、历史溯源研究等定性方法相互印证。
    • 多学科视角: 引入国际关系理论、冲突管理理论、军事学、数据科学等领域知识,进行综合性研究。

V. 预期成果与贡献

  1. 研究报告/学术论文

    • 系统梳理中美冲突风险的诱因与发展路径,对今后数年内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做出情景预测,并提出风险管控建议。
  2. 比较分析模型

    • 构建综合评估框架,融合国际关系理论模型、军事技术指标和舆情监测方法,为未来类似大国冲突分析提供可量化、可比较的参考。
  3. 技术与政策建议

    • 防止冲突升级: 针对外交沟通机制、军控协议、危机热线等手段提出具体优化策略。
    • 国际协调与合作: 建议国际组织、盟友国家在预防冲突及战后重建等方面所能发挥的关键作用。
    • 决策支持: 为国家安全决策层、智库、学术界提供基于综合数据分析与模型推演的政策依据。

Trả lời

您希望我具体进行哪些方面的深度研究?例如:

  • 现有文献的综述和关键结论总结
  • 中美冲突的历史案例和趋势分析
  • 军事技术对未来冲突的影响评估
  • 量化冲突可能性的模型研究
  • 外交政策与风险管控策略研究

请提供您的具体需求,以便我能够更精准地开展研究。

Câu hỏi

主要集中在推断未来几年内,中美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以及理由

Trả lời

好的,我将进行深度研究,分析未来几年内中美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以及理由。

我会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多个因素,并参考国际关系理论和历史案例,以评估冲突的可能性、可能的触发因素及其潜在影响。

研究完成后,我会向您提供详细分析和结论。请稍等。

Nghiên cứu

✨ I'm compiling information from various sources like official documents, academic papers, and think tank reports to analyze potential US-China conflict triggers and strategic aspects.

Examining key aspects
I’m gathering info on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and historical factors, including hotspots like Taiwan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to understand potential US-China conflict triggers and strategic implications.

I’m planning to use a structured format with Markdown headings, ensuring neutrality and a balanced view on US-China conflict triggers, incorporating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 sources for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 Searched for US-China war possibility analysis

✨ Examining articles on China's potential war scenarios, with a strong focus on Taiwan, including testimonies from the Army War College, Carnegie, and the Atlantic Council.

🌐 Read ssi.armywarcollege.edu

Trying another method
Taking a closer look
Navigating the error
Considering alternatives
Evaluating different options
Pondering options
Weighing choices
Mapping strategies
Rethinking strategies
Evaluating the path
Reassessing the plan
Wondering about routes

🌐 Read more from ssi.armywarcollege.edu

✨ I’m examining the Foreign Policy article on China’s military readiness.

🌐 Read foreignpolicy.com

✨ I'm piecing together China's potential for war, considering military buildup, Taiwan ambitions, economic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 U.S. reactions.

🌐 Read more from foreignpolicy.com

✨ Taking a closer look at four factors, the snippet provided is currently sufficient for analysis.

🌐 Read more from foreignpolicy.com

✨ Examining diplomatic trends, hotspots, and alliances to gauge conflict potential. This involves evaluating US, Chinese, and allied positions.

🔍 Searched for China domestic politics and war

✨ I'll review the article by examining the concept of a Chinese diversionary war. This involves understanding how China might use external conflicts to divert attention from internal issues.

🌐 Read cis.mit.edu

✨ Taylor Fravel's examination delves into China's strategic approach by emphasizing reactive measures against external threats, highlighting Taiwan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as significant triggers.

🌐 Read cfr.org

✨ I'm thinking about the potential for a Sino-US clash over Taiwa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 Notably, Taiwan is highlighted as the most probable flashpoint.

🔍 Searched for South China Sea conflict risk

🌐 Read more from cfr.org

✨ I'm curious if the CFR conflict tracker includes a specific section on "current situation" or something similar, which might mention the risk of conflict.

🌐 Read more from cfr.org

✨ It seems the possibility of conflic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 significant, with trade lane disruptions and tension as ongoing issues.

🌐 Read brookings.edu

✨ I'm considering how the East China Sea (Senkaku dispute) might intensify US conflict more than the SCS, noting Japan's treaty obligations and allies potentially escalating the situation.

🔍 Searched for Indo-Pacific Strategy and China war

✨ Investigating potential triggers and recent events.

🔍 Searched for US-China military encounters risk

✨ I’m examining Reuters' coverage of "dangerous encounters," piecing together their journalistic methods and the stories they highlight.

🌐 Read reuters.com

✨ A Chinese warship nears a US destroyer. The White House sees this as provocation, while China claims self-defense. Analysts worry about accidental clashes escalating to armed conflict.

🔍 Searched for US-China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war

✨ Now I'm looking at Brookings for a clearer take on interdependence's effect on conflict.

🌐 Read publicpolicy.psu.edu

✨ US and China’s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underscores the high stakes of economic coercion, highlighting the underwhelming efficacy of trade in preventing conflicts.

🔍 Searched for China-US technology blockade and war risk

✨ I’m beginning to refocus the search to "US tech sanctions China impact war risk" to better align with the required topic.

🔍 Searched for US-China sanctions and war implications

✨ Sanctions against China in a Taiwan crisis are being evaluated for their escalation effects.

🌐 Read cfr.org

✨ China's measures, including stockpiling and diversification, suggest preparations for potential sanctions or conflict, driven by Western decoupling and perceived US containment.

🔍 Searched for China's influence in Central Asia and energy trade

✨ I'm digging into the Army War College article, specifically "War with China: A View from Early 2024 ssi" to pinpoint the snippet's origin. This involves precise title search.

🔍 Searched for War with China early 2024 analysis

✨ Evaluating nuclear advancements and military exercises, including AI and hypersonics, to discern China's strategic intent. Also examining regional military shifts and alliances.

🔍 Searched for China nuclear warheads Pentagon report 2035

✨ I’m pulling together the latest info on arms control from the Arms Control Association. This helps ensure the data is both reliable and current for my analysis.

🌐 Read reuters.com

✨ The Pentagon reports over 500 active warheads, with future forecasts surpassing 1500. China's naval fleet expands to over 370 ships, potentially influencing US strategic plans.

🔍 Searched for China hypersonic missile test 2021 US reaction

🌐 Read more from reuters.com

✨ China's orbital hypersonic system nears a "Sputnik moment," drawing U.S. concern over novel nuclear delivery systems bypassing missile defenses, highlighting a significant tech competition.

AI weapons, including autonomous drones and target recognition, dominate defense investments, amidst a fierce global arms race.

As traditional wars prove too costly, the focus shifts to cyber attacks and economic wars, with persistent cyber espionage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 Searched for US-China cyber warfare conflict

✨ I'm thinking of conceptual inclusion for analysis. Mentioning Responsible Statecraft [5] seems relevant.

🌐 Read responsiblestatecraft.org

✨ I’m linking US-China dynamics to the Cold War strategies and finding patterns in Russia-Ukraine conflicts.

🔍 Searched for Thucydides Trap US-China war

✨ I’m gathering expert opinions and think tank reports to estimate the probability of war with China, factoring i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data.

🔍 Searched for experts' predictions on China war chance 2025

🌐 Read time.com

✨ I'm piecing together info on "General Minihan 2025 war." The search is deliberate, aiming to find related news and articles in the next 30 seconds.

🔍 Searched for General Minihan memo on China war 2025

🌐 Read reuters.com

✨ I’m thinking through various outlooks on a potential conflict, blending insights from US generals, SecDef Austin, and the CIA Director. Admiral Davidson's 2027 timeframe is also considered.

🔍 Searched for Admiral Davidson China Taiwan 2027 analysis

✨ I’m piecing together ideas like summits, dialogues, and diplomatic channels, emphasizing high-level communication and crisis hotlines to prevent misunderstandings and reduce conflict risk.

🔍 Searched for US-China war avoidance arms control recommendations

✨ Urges caution

🌐 Read warontherocks.com

🌐 Read csis.org

✨ Mapping out China's strategies and foreign interactions, I see their growing competition with the US playing out across various sectors and regions, including Taiwan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This aligns well with the current clash of vis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Estimating the likelihood of a US-China conflict spans pessimistic to cautiously optimistic views, with deterrence holding the overall probability low but not negligible.

🌐 Read lowyinstitute.org

✨ Considering FP Beckley/Brands' high risk tone and Fravel's diversion skepticism. Global Guardian suggests a 35% invasion probability.

🌐 Read globalguardian.com

✨ Global Guardian's probabilities for scenarios: all-out invasion at 35%, diplomatic solution at 5%, other likely at 60%.

🌐 Read more from globalguardian.com

✨ Global Guardian estimates a 60% chance of a limited conflict, like a blockade, with factors such as US distractions or Xi's health influencing this.

🌐 Read quincyinst.org

🌐 Read carnegieendowment.org

✨ China's strategic position on arms control highlights shared benefits and initial mutual distrust with the U.S., but emphasizes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 Read publicpolicy.psu.edu

✨ OK, let me see. The passage connects the failure of trade to prevent war to 1914's cautionary tale. Sanctions, tech conflicts, and China's stockpiling actions fuel decoupling concerns.

🔍 Searched for Taiwan semiconductor global market share

✨ OK, let's take a closer look at the chip market: TSMC/Taiwan produces about 90% of the world's advanced chips, as supported by various sources.

🔍 Searched for China oil imports via Malacca percentage

✨ Considering China's military expansion and spending, I’m assessing potential regional shifts. Exercises in Taiwan and the SCS indicate possible accidental clashes. Non-traditional threats like cyber warfare are also evident.

🌐 Read foreignpolicy.com

✨ Allison highlights the inevitability of war when a great power is threatened, citing 16 cases over 500 years. The Cold War's peaceful end due to nuclear deterrence is examined.

🌐 Read atlanticcouncil.org

✨ Experts are considering conflicts, focusing on US-China tensions as key threats. The conversation turns to current inadequacies in crisis communication and potential solutions.

🌐 Read quincyinst.org

✨ I'm working on establishing permanent working groups between US and Chinese officials for crisis management. Using arms control to reduce risks and ensure citations are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Research completed in 6m

Trả lời

未来几年内中美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分析

政治与外交层面

中美关系总体趋势:近年来,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竞争态势明显加剧 csis.org 。自2018年以来,两国从贸易战、科技竞争到南海和台湾问题摩擦不断, csis.org 显示双边关系经历了“螺旋式下降”,一度引发各界对走向直接对抗甚至冲突的担忧 csis.org 。不过,双方高层也在努力为关系装设“护栏”。例如,2023年末中美元首峰会后,双方宣布在经贸和安全等领域重启对话,以管控分歧、防止局势失控 csis.org 。总体而言,中美关系正处于对抗与对话并存的状态:** 战略竞争是主基调,但双方都宣称不寻求战争,并尝试通过沟通避免滑向冲突 csis.org 。未来几年,若无重大缓和举措,中美关系可能持续竞争对立**态势,但双方也会设法避免失控演变为直接军事冲突。

关键地缘政治热点:中美潜在冲突最可能因亚太地区的热点问题而触发。其中,台湾问题被广泛视为最危险的导火索——台湾被北京视为核心利益,美方则在法律与政策上支持台湾的防卫能力。这一议题已成为中美之间最可能引爆冲突的焦点 cfr.org 。北京从未放弃以武力实现统一的选项,而自台湾民进党2016年执政后,北京对台政治军事压力显著升级 cfr.org 。美国虽奉行“一中政策”但也加强对台支持,包括军售和高层互访,这进一步激化两岸及中美紧张。其次,南海争端也是重要隐患。中国对南海大部分海域提出主权声索并强化军事存在,引发周边国家反弹和美国的“航行自由”行动。 cfr.org 表明中国在南海的强硬举措令地区紧张加剧,美国盟友菲律宾等与中国在黄岩岛、第二托马斯礁等地多次对峙。 warontherocks.com 报道称,近期中国海警舰船与菲律宾舰艇发生激烈冲突,一度逼近菲律宾宣布遭受“武装攻击”的边缘,这意味着美菲条约可能被触发,将美国卷入对华军事对抗 warontherocks.com 。再次,朝鲜半岛局势也可能牵动中美:若朝鲜半岛爆发冲突,美国作为韩国盟友势必介入,而中国可能因担忧自身安全和难民潮被拖入冲突。然而,相比台湾和南海,朝鲜半岛直接引发中美对战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因为双方都避免在半岛问题上直接交锋,并倾向通过外交手段管控朝鲜。 warontherocks.com 总体来看,台湾是首要风险点,南海和东海(如中日钓鱼岛争端)次之,朝鲜半岛则是次要但不容忽视的潜在触发因素。

美国盟友体系的作用:美国在全球拥有广泛的盟友网络,在亚太地区尤为密集,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菲律宾、泰国等条约盟国。这些联盟关系既是美国威慑中国的力量倍增器,也可能在危机时将冲突扩大化。例如,日本与中国在东海存在领土争端(钓鱼岛/尖阁列岛),一旦中日局部冲突,美日同盟条约可能使美国直接参战 brookings.edu brookings.edu 。同样,在南海,如果菲律宾军队与中国发生冲突且局势升级,美菲防务条约义务会使美国介入 warontherocks.com 。此外,澳大利亚、韩国等国作为美国盟友,在台海或南海危机中可能向美方提供基地、后勤或直接军事支援。美国的盟友体系总体上对中国起到战略遏制作用,可能降低北京诉诸武力的意愿,因为中国必须考虑与整个西方联盟对抗的后果。然而,这种联盟介入的可能性也让中美任何局部摩擦都存在扩大为多国战争的风险。至于北约等跨区域盟友组织,目前主要聚焦于欧洲安全,但近年来北约在战略文件中首次提及中国挑战,也显示美国正拉拢欧洲盟友关注印太局势。如果中美冲突爆发,英国、法国等美国盟友可能在亚太提供有限军事支援或外交声援。不过,北约整体直接介入印太战争的可能性较低,更多体现在政治支持和制裁协调上。总的来说,美国联盟网络增强了美方在冲突中的实力和筹码,也使中国在考虑军事行动时更加谨慎。

国内政治因素影响:** 美国方面**,近年对华强硬是罕见的两党共识,国内政治氛围倾向于将中国定位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这意味着无论执政党如何更替,美国对华政策都可能保持强硬基调,外交让步空间有限。在选举政治中,候选人往往不敢被指“对华软弱”,从而趋向更强硬立场。这种国内政治压力可能加剧中美对抗风险。此外,如果美国国内发生经济下滑等问题,决策者是否会通过对外强硬来转移注意力也是关注点之一,但历史经验表明美国民主制度下发动对外战争需国会授权和民意支持,国内政治对中美爆发直接战争的推动作用相对有限。中国方面,国内民族主义和政治稳定是影响对美政策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时代强调“民族复兴”和维护领土完整,尤其在台湾问题上采取更强硬姿态以回应国内民族情绪和巩固执政合法性。但经济放缓、失业等内部压力并不会直接转化为对外侵略。学者研究发现,中国领导人鲜少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而主动挑起对外战争 cis.mit.edu弗拉维尔(M. Taylor Fravel)的分析指出,中国政府对社会的高度控制使其不太需要通过对外军事冒险来转移视线,相反,内部困难时期北京更可能对外部挑战敏感,若感觉外部势力利用其弱点施压,它可能被动反应过度,表现出更强硬姿态以示威慑 cis.mit.edu cis.mit.edu 。因此,中国国内经济或政治压力本身不会成为主动开战的主要动因,但可能降低决策层对外部刺激的容忍度。需要注意的是,领导人个人意志在威权体制下影响重大。习近平集权后决策高度集中,一人判断失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foreignpolicy.com 。如果国内政治需要塑造强人形象(如统一本土),领导人可能更倾向冒险行动,这也是战争风险因素之一。总之,两国国内政治都在一定程度上推高对抗情绪,却未必直接触发战争;但国内环境会影响领导人决策理性,从而间接影响冲突发生的可能性。

经济因素

经济相互依赖与冲突可能性:中美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贸易和投资联系紧密。高度的经济相互依存 traditionally被视为和平的稳定器,因为战争将给双方造成难以承受的经济损失。然而,这一“贸易促和”假设在近期受到了挑战。数据显示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 publicpolicy.psu.edu 。截至2021年,中国每年对美出口额约5800亿美元 publicpolicy.psu.edu ;美国企业在华投资巨额资本,两国供应链深度交织。这种相互依赖意味着一旦爆发战争,双方经济都会遭受重创,全球产业链也将断裂。然而,历史经验表明,经济依存并非绝对的战争免疫剂——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强国贸易往来也密切,但仍未能阻止大战。而2022年的俄乌战争进一步证明贸易联系无法确保和平:尽管欧洲高度依赖俄罗斯能源,俄罗斯仍选择动武,西方则不惜承受经济代价进行制裁 publicpolicy.psu.edu 。这一教训引发了对中美关系的担忧:** 高度经济互联并不足以消除地缘政治冲突风险**。特别是在双方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美国和中国都有声音主张降低对彼此的依赖(所谓“脱钩”)来提高自身安全。这些动向可能在中长期削弱双方“经济制动”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正是因为核武威慑和经济毁灭性的代价,中美都会极力避免走向直接战争。总之,经济相互依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轻启战端的意愿,但当核心安全利益受到刺激时,经济利益可能让位于战略考量,依赖本身不足以杜绝战争可能。

经济制裁与科技封锁的影响:过去几年中,美中在经贸与高科技领域的博弈愈发激烈。美国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制裁和技术出口管制措施(如限制向华为等中国企业提供芯片技术),试图削弱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发展,以维护自身竞争优势。中国政府将此解读为美国意图“遏制”中国崛起,并做出强烈反应,包括禁止或限制部分重要资源对美出口,推动国内科技自立等。这场“科技冷战”加剧了两国的战略猜疑,也使关系雪上加霜。从长期看,制裁与封锁可能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方面,短期内增加了敌意与对抗情绪,甚至可能诱发危机(例如对某项制裁的不满可能转化为外交或军事强硬回应);另一方面,它促使中国加速储备战略物资、降低对美依赖,为可能的极端情况做准备 foreignpolicy.com 。有迹象表明,中国近年来在粮食、能源等领域大量囤积储备,并加强供应链自主可控性,以防范最坏情况 foreignpolicy.com 。这一系列措施被解读为中国在为潜在冲突及西方制裁做经济准备 foreignpolicy.com 。例如,习近平强调要做好“极限施压”下的最坏打算,增强经济韧性 foreignpolicy.com 。同样,美国也在调整供应链,把关键制造业(如半导体)部分迁回或分散到盟国,以免在冲突中受制于中国。制裁与反制裁的互动正将两国经济逐步推向“部分脱钩”。据专家证词,持续的地缘紧张和西方产业政策已经削减了中西方贸易往来,加剧中方对被“卡脖子”的忧虑 cfr.org 。中国决策层认为美国的种种举措意在削弱中国,在此认知下更坚定推行自给自足和金融安全战略 cfr.org 。从长远看,这种趋势会降低战争时双方的经济互制力,某种程度上反而可能提高冲突容忍度(因为彼此依赖减少,认为能承受脱钩)。不过,短期内完全脱钩不现实,双方经济仍深度相连,这意味着制裁和科技战更多体现在“冷战式”持续博弈,而非马上升级为热战。值得注意的是,制裁武器双刃剑效应明显:美国若对华全面制裁,其自身企业和全球市场也将巨震。因此在动武抉择上,经济因素仍会是双方的重要顾虑。

关键供应链脆弱性与战争影响:中美之间若发生冲突,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将是灾难性的。其中两个典型例子是半导体芯片能源运输。现代经济高度依赖半导体,而全球最先进芯片制造约有九成集中在台湾地区 itbrew.com 。如果台海发生战争,台湾芯片生产中断,不仅中美双方的科技产业会陷入瘫痪,全球众多行业(手机、汽车、军工等)都将面临芯片断供危机。台湾作为“硅岛”的地位使其成为中美博弈中一颗关键“棋子”:一方面,这提高了各方避免战火波及台湾的意愿;另一方面,也有观点担心某些极端情况下,中国可能考虑通过武力控制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以摆脱对美技术受制局面。然而业内分析指出,直接夺取晶圆厂并不能立即转化为技术优势(需要全球设备和人才支撑),战争只会毁灭台湾的产业价值。因此,芯片供应链脆弱性更起到震慑战争的作用——各国都有损失,没人能独善其身。另一个例子是能源供应。中国是世界最大原油进口国,其中约70%–80%的石油需要经由海上运输,尤其穿过马六甲海峡等战略要道 gjia.georgetown.edu geopoliticalmonitor.com 。美国海军在战争中完全有能力切断中国的海上能源和贸易运输线。这种“海上封锁”威胁被称为中国的“马六甲困境”。为此,中国近年来投入巨资在巴基斯坦、缅甸等地建设替代运输通道,并扩充海军以保护远洋能源线。但短期内,这一弱点仍无法彻底解决 gjia.georgetown.edu 。能源和大宗商品断供将严重打击中国经济和军队持续作战能力,同样美国盟友的能源供应、中东稳定也会受影响。总体而言,全球化供应链的脆弱性使中美战争充满风险外溢:冲突一旦发生,金融市场动荡、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制造业中断,将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这种前景构成了对战争强有力的经济遏制。但反过来,如果决策者错误评估形势、认为能通过快速取胜或备援方案来减轻供应链冲击,经济脆弱性也可能未能及时阻止战争。因此,关键还是取决于两国领导层对战争成本的理性权衡。当前看来,中美都深知彼此经济“绑在一起”,没有必胜把握不会轻启战端。

军事与技术层面

军力发展趋势:近年来,美国和中国都在加紧军事现代化建设,双方军事实力的差距逐步缩小。中国军力提升尤其引人瞩目。习近平上任后推动人民解放军大规模改革和扩军备战,打造“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日期是2049年,但近期已经取得显著成果。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常备军和海军舰艇数量;美军报告称中国海军现役舰艇已超370艘,比上一年增加约30艘 reuters.com 。虽然美军在总体吨位和质量上仍占优,但解放军海军在西太平洋区域的密度和导弹火力形成了强大挑战。此外,中国的核武库正在扩张。五角大楼估计,中国目前拥有500枚以上核弹头,并可能在2030年前增至1000枚、2035年达1500枚左右 reuters.com reuters.com 。如果成真,这将打破中方过去“有限核威慑”的局面,向美俄数量接近。美国对此高度关注,担心中国谋求更强大的二次核打击能力,从而增加未来危机中的冒险倾向。除核武外,中国在常规导弹(包括反舰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第五代战机、海空无人系统等方面也迅速发展,逐步完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旨在阻止或延缓美军进入中国周边作战。 foreignpolicy.com 有分析指出,亚太地区的军事平衡正在向有利于北京的方向倾斜,使其对战争结果可能过于乐观。这种军力变化引发了安全困境:美国为保持威慑,开始针对性加强在印太的军事部署和同盟合作。美国军力虽然整体依然全球最强,但面临许多新挑战。美军近年把战略重心转向“大国竞争”,投入资源研发高超音速武器、人工智能、网络战、防空反导等新技术,以保持对华技术优势。美国还加强前沿部署,例如与澳大利亚、英国签署AUKUS协议提供核潜艇技术、与日本协商在冲绳周边部署反舰导弹、与菲律宾恢复更多基地访问权等,意在强化第一岛链防御和进攻能力。总体而言,未来几年中美军事竞赛将更加激烈:中方寻求区域优势和对台作战能力,美方则力保威慑力和盟友安全。这种军备竞赛本身就提高了误判和冲突的风险,因为双方都在为“最坏情况”做准备,战争准备活动增多,敏感时刻容易被对方解读为进攻前兆。

新兴军事技术角力:人工智能(AI)、高超音速武器、太空军事化等新技术领域成为中美竞争新高地。高超音速武器方面,2021年中国测试了一枚可携带核弹头的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绕地飞行,引发美国震动。美军参联会主席米利将军罕见证实该试验,并称其为“中国取得的非常重大的事件”,令人“非常担忧”,甚至比作sputnik时刻 reuters.com 。高超音速导弹因高速和机动难以拦截,且中国据报采用了“部分轨道轰炸”模式,可绕过传统导弹预警,这对美国现有反导系统构成挑战 reuters.com 。美军目前也在加紧研发同类武器,但短时间内在这方面中美已形成竞争并存局面。人工智能与无人作战方面,双方都将AI用于情报分析、作战指挥辅助、无人机群等。谁能在AI军事应用上领先,可能在未来冲突中获取信息和决策优势。但AI决策的不可预测性也带来新风险,若双方部署自主武器,可能在失去人为控制时造成意外冲突升级。网络战与太空战方面,中美都具备强大的网络攻击能力和反卫星能力。赛博空间成为“日常交锋”战场:中国被指对美国政府和基础设施发动网络渗透,美国也加强网络防御和进攻准备 responsiblestatecraft.org 。太空中,双方部署的军用卫星众多,一旦开战,彼此可能通过反卫星导弹或干扰摧毁对方卫星以夺取信息优势。总体而言,新兴技术让战争形态更加多样化和快速化:高超音速导弹缩短预警时间、网络攻击可瘫痪关键系统、AI可能诱发闪电冲突。在缺乏双方协定限制的情况下,这些技术竞赛增大了战略误判的可能性——一方可能因惧怕对方领先而倾向“先发制人”。因此,新技术既是实力竞争,更是冲突风险的新源头。

军事演习与部署动向:中美双方近年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活动频繁,演习与部署透露出各自战略意图,也在对方眼中强化了警惕。中国方面,频繁举行环台海、大规模实弹演习。例如2022年佩洛西访台后,解放军在台海周边进行了空前的封锁式军演,发射导弹飞越台湾上空,模拟对台封锁和对美、日介入的打击。这些高调军演旨在对“台独”势力和美国发出警告,展示解放军已具备围岛作战和反介入能力。同样在南海,中国不断派遣海警、海军在争议水域巡航,并在人工岛礁部署战机和导弹系统,以强化实际控制。美国方面,通过航行自由行动和联合军演来回应。美军舰机定期进入台湾海峡和南海航行,以宣示国际水域航行权 reuters.com 。美国还与盟友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如环太平洋军演RIMPAC、美日联合演习等),并增加在菲律宾、澳大利亚轮驻兵力。这些行动在美方看来是维持地区秩序、威慑中国,在中方看来则是外部干涉和军事挑衅 reuters.com reuters.com 。结果是双方军力频繁近距离接触,发生危险擦枪走火的概率上升。近期多起中美军机军舰“逼近”事件引发关注:如2023年6月,美军驱逐舰在台湾海峡航行时险被中方军舰拦截相撞,两机距离不到150米 reuters.com ;又如中方战机多次在南海贴近拦截美军侦察机,最近一次飞至不足十米,极易酿成事故 reuters.com 。美国指责中国军方日趋咄咄逼人,白宫批评中方行为“愈发具有侵略性” reuters.com ;中方则反驳称美方在中方家门口活动本身就是“蓄意挑衅风险” reuters.com 。有军事专家认为,北京可能默许一线指挥官采取更激进动作驱赶美军 reuters.comRAND公司的分析师格罗斯曼(Derek Grossman)警告称,这种前线对峙最可能引发中美擦枪走火,一次碰撞就可能螺旋升级成武装冲突,甚至比中国主动攻击台湾或占南海岛礁更容易引发战争 reuters.com 。因此,当前中美军事互动的模式带有高度风险,一场危机往往不是有意谋划的,而是可能源自一次意外。这种态势下,双方更应保持克制和沟通,但现实是彼此不信任加深,军机军舰仍在高频接触,地区局势因此高度紧绷。

非传统战争手段:即使不发生正面军事交火,中美之间也可能通过网络战、情报战、经济战等灰色地带手段展开冲突。尤其是网络攻击和信息战,被视为未来冲突中“看不见的硝烟”。一旦两国紧张升级到临界点,网络空间可能成为首先开战的战场。例如,中国可能发动网络攻击瘫痪美国电网、通信、金融系统,或攻击美国卫星和军事指挥网络;美国则可能以同样方式打击中国的关键基础设施。 responsiblestatecraft.org 有分析指出,一旦中美冲突爆发,网络战几乎可以确定会发生且将极其破坏 responsiblestatecraft.org 。这类攻击不见硝烟却能造成混乱与损失,并可能在冲突初期成为双方试探和削弱对手的手段。信息战方面,双方都会利用宣传、舆论引导、网络水军等影响国内外民意,削弱对方的国际支持。例如,散播虚假信息、炒作对方领导层的负面消息、干扰对方盟友的政治稳定等。这些都属于“混合战争”的范畴,意在不直接交火而削弱对手。此外,经济战手段也可能升级,如全面贸易禁运、冻结资产、禁止出口关键物资等,可视作战争的延伸。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非传统手段本身也可能引发升级:一旦一国基础民生或核设施指挥系统在网络攻击中受损,可能被视为等同军事攻击,引发报复。因此,虽然网络战、信息战目前多处于常态化摩擦阶段,但在危机时刻它们既可能是大国克制直接开火的替代选项,也可能成为新的引火索。

历史经验与冲突模式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20世纪美苏冷战提供了大国对峙却避免直接战争的典型案例。美苏长达数十年的对抗中尽管爆发过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代理人战争,但双方本土从未直接交火,主要归功于核威慑的恐怖平衡和一定程度的沟通管控。正如历史学者所总结的那样,核超级大国之间的战争是“疯狂” (MAD,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foreignpolicy.com 。核武器确保了双方都不敢贸然对对方本土发动攻击,因为任何一方的第一击都无法摧毁对方全部核力量,反而会招致毁灭性的二次反击 foreignpolicy.com foreignpolicy.com 。这一逻辑在当前中美关系中同样适用——两国均拥有核武(虽然规模悬殊,但都具备报复能力),因此在战略上形成**“不敢开第一枪”的制约。此外,美苏在冷战高峰期建立了一系列危机沟通机制**(如1963年“红色电话”热线)以及军控条约(如《中导条约》《限制反导条约》等),这些举措降低了误判和军备竞赛失控的风险。中美可以从中借鉴,通过沟通和军控为紧张关系设置缓冲垫。然而也需看到,美苏冷战虽无直接大战,但危机时刻并不鲜见(如古巴导弹危机一度濒临核战)。能够化险为夷,在于两国领导人最后关头保持了理性克制,并通过外交妥协(苏联撤导弹、美国不入侵古巴)解决危机。同样,台海或南海危机一旦发生,中美双方能否及时刹车、通过谈判让步,将决定战争能否避免。冷战另一个特点是大量代理人冲突,美苏在第三国角力而自身避免正面冲突。未来中美也可能出现类似模式:不直接互相宣战,而是在第三方冲突中支持相反阵营。例如在朝鲜半岛(若半岛再战,中国可能支援朝鲜,美国支援韩国)或其他地区的冲突中暗中较量。但目前看,亚太地区很难找到理想的“代理战场”,因为任何地区冲突(台湾、朝鲜、南海)都直接牵涉中美核心利益,双方恐怕难置身事外。总体来说,冷战经验表明战争并非不可避免,理性的危机管控和对均势的敬畏可避免最坏结果。然而也提醒我们,大国竞争中的局部冲突和代理战争或许更频繁,和平需要高度的战略克制与智慧。

俄乌战争等当前冲突的镜鉴:2022年爆发的俄乌战争为中美关系提供了21世纪大国冲突的新镜鉴。首先,俄罗斯贸然入侵比自己弱小的邻国乌克兰,希望速战速决,结果却陷入持久战泥潭,遭遇西方严厉制裁和国际谴责。这一事实对中国决策层有重要影响:如若考虑对台动武,中国不能不汲取俄军受挫的教训——对现代战争难度需有清醒认识,对国际反应之强烈需有充分预判。有观点认为,俄乌战争降低了中国近期对台动武的意愿,因为看到武力统一可能不像想象中容易,而西方的团结和支援比预料中坚决。 cfr.org 提到,自西方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等严厉制裁出台后,中国开始更加认真地评估自身对西方金融和技术依赖的危险,并加紧准备应对类似制裁 cfr.org 。这显示乌克兰战争已促使北京未雨绸缪,以免将来在台海冲突中步俄罗斯后尘。但另一方面,俄乌战争也给中国带来一些战略灵感。例如,俄罗斯的核威慑成功阻止了北约直接出兵乌克兰,这说明核武在威慑外部干预上依然有效。因此中国可能更加重视自身核力量的作用,以期在台海局势下吓阻美日军事介入。此外,俄乌冲突让美国同时面临欧洲和亚洲两个战场的压力。有分析推测,若未来中美紧张时中俄加强协调,多点牵制美国资源,可能降低美方在某一地区全力应对的能力(但这也取决于中俄关系走向和利益契合度)。历史模式的类比方面,常有人将当今中美关系比作一战前的英国与德国、或冷战时期美苏。哈佛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论指出:当一个新兴大国威胁取代现有大国时,战争往往难以避免——历史上16组此类权力转换有12次以战争告终 foreignpolicy.com 。这一观点在学界和政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适用于中美格局。然而,历史不是宿命。艾利森也强调战争“并非不可避免”,关键在于双方如何管理这种结构性压力 foreignpolicy.com 。事实上,也有成功避免战争的案例,如上世纪美国和平超越英国、冷战中美苏最终未直接开战 foreignpolicy.com 。这些例子说明,只要战略克制和务实外交,大国竞争可以在不战中分出高下。目前中美两国领导人都公开表示要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习近平曾说过“没有什么陷阱是逃不出的,只要大国不犯战略误判”之类的话,拜登政府也多次强调寻求与中国“竞争但不冲突”。然而,实现这一点殊为不易,需要打破彼此敌意叙事、建立危机管控机制、寻求共同利益等多管齐下的努力。总之,历史给中美的警示是:大国陷阱真实存在,但不是无法规避;给出的启发是:核威慑和全球化背景使今天的中美更有理由避免热战,但也必须主动构建安全架构,否则仍可能重蹈历史覆辙。

量化分析与预测

战争爆发概率评估:关于未来几年中美爆发直接战争的概率,不同机构和专家给出了多种预测和评估。总体而言,大多数分析认为全面战争概率不高但在上升,且主要聚焦于台海情境。一些美国官员和军方人士的表态相当悲观。美国中情局局长伯恩斯(William Burns)指出,习近平要求解放军在2027年前具备夺取台湾的能力 foreignpolicy.com 。这一时间点常被引用为“中国可能动武的窗口期”,引发了所谓“2027危机论”。前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维森上将也曾在2021年警告称,解放军可能在“六年内”(即2027年前后)对台采取行动 lowyinstitute.org 。更为迫近的是美军空军四星上将米尼汉(Mike Minihan)在2023年初的内部备忘录中断言:“我的直觉告诉我,我们将于2025年与中国开战” reuters.com 。他推测美中都在2024年经历领导人选举,届时北京或许看到可乘之机对台动手 reuters.com 。虽然五角大楼随后澄清这仅是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评估 reuters.com ,但如此高阶军官的言论反映出美军内部对冲突临近的忧虑。然而,也有不少专家持更审慎态度,认为短期内战争概率仍然较低。澳大利亚洛伊研究所等智库分析认为,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必胜把握且顾虑重重,因此入侵台湾并非迫在眉睫(尤其经济和外交代价巨大)。台湾防务部门评估解放军2025年才“完全有能力”封锁或入侵台湾 globalguardian.com ,暗示两年内大举进攻的概率有限。为了更直观地量化风险,有研究机构构建了场景模型。例如,美国一家安全顾问公司Global Guardian的分析给出了模拟概率:** 中国在近期发动全面武力犯台的可能性约为35%** globalguardian.com ;仅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两岸问题的可能性约5% globalguardian.com ;其余约60%概率则是介于和平与全面战争之间的**“有限冲突”情景**(比如对台局部封锁或小规模打击) globalguardian.com 。这一模型认为,中国可能倾向于先采取封锁等有限手段,以降低成本并掌握进退主动,如果台美反应强硬再升级为全面进攻 globalguardian.com 。当然,不同机构模型结果不尽相同,但大体共识是:** 战争风险在未来五年内有所上升**,尤其围绕台湾的军事摩擦可能演变成局部冲突;但鉴于核威慑和巨大代价,爆发世界大战级别冲突的几率仍然不高。一项对350多名全球战略专家的调查显示,高达40%的受访者预计2035年前会发生一次涉及大国的世界大战 atlanticcouncil.org 。这一悲观比例反映了当前国际安全形势的紧张,也暗示中美冲突是其中最主要的隐忧之一(因为能引发世界大战的“大国冲突”首推中美)。另一位前美国高官泽利科夫(Philip Zelikow)甚至给出“20%–30%概率在一到三年内出现全球战争”的警告 atlanticcouncil.org 。与此相对,有58%的专家仍对未来10年世界避免大战抱有信心 atlanticcouncil.org atlanticcouncil.org 。综合来看,专家预测存在分歧:悲观者认为冲突几乎不可避免,乐观者相信理性会占上风。主流意见介于两者之间,即中美直接战争概率在可见的几年内不是零,但也绝非大概率事件。许多智库报告倾向于将几率估计在两位数的中低段,如10%–35%区间,并强调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如何管控危机和塑造态势。如果中美竞争关系继续恶化而缺乏对话机制,那么战争几率将随时间推移而攀升;反之,若双方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互信、降低戒心,则可显著降低冲突风险。最后需指出,概率再低的事件一旦发生就是100%的灾难。正因如此,各方都必须为“万一”的情景制定预案,同时更应努力使战争始终停留在假设层面。

风险管控与政策建议

降低冲突风险的外交途径:鉴于中美之间“斗而不破”的复杂关系,当务之急是在竞争中建立安全阀机制,以防止局势滑向失控冲突。首先,强化高层沟通与危机热线。目前两国领导人和外交高层会晤对稳定关系发挥了关键作用,应保持定期对话。特别是军方之间需要可靠的直通通信渠道,确保紧急事态下能够直接通话澄清意图、控制局势。事实上,中美已在过去几年尝试建立危机热线和现场部队海空意外相遇规则等机制 warontherocks.com 。但专家指出这些举措远远不够,两国严重缺乏成熟的危机管控体系 warontherocks.com 。建议两军设立常设联络小组,定期演练应对突发情况,培养彼此信任。 quincyinst.org 甚至倡议建立由双方关键官员和军方将领组成的联合危机工作组,平时就敏感议题沟通预案,真正危机来时共同研判,避免因误判而升级冲突。其次,推动军备控制与风险降低对话。尽管当前政治氛围不佳,中美仍有共同利益防止军备竞赛失控。可以从小范围、渐进式的措施入手,例如就不首先使用核武重申承诺,讨论建立中美俄三边核力量透明机制,或者在反导、防太空武器等领域探讨规则。正如研究所指出,军控虽不能消除全部竞争和风险,但能缓解最危险的方面,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carnegieendowment.org 。中国此前拒绝加入美俄核裁军谈判,但也表示对其他军控议题持开放态度 carnegieendowment.org 。美国新一届政府则应拿出创新思路,考虑彼此关切,以小步累积信任。除了战略武器,双方还可寻求协议限制在对方周边最敏感的军事活动,比如扩大《海上意外相遇规则》(CUES)的适用范围,增加空中相遇的行为准则;提前通报大型军演计划以减少误判;在东海、南海试行联合海上演习通信等信任措施。再次,建立和利用多边机制。国际社会可以在中美风险管控中发挥一定作用。例如,联合国可以提供对话平台和斡旋渠道:安理会虽受制于大国博弈,但秘书长或特使外交可以在危机时刻穿梭劝和;联合国也可牵头召集相关各方谈判停火安排,正如冷战期间联合国曾参与调停区域冲突。G20等多边峰会是中美领导人会面的契机,亦可作为“大国协调”的非正式场合,鼓励双方在全球经济稳定等共同关切上合作,从侧面缓和安全紧张。亚太区域机构(如东盟系列会议、东亚峰会等)也可助力。东盟一直推动与中国商订《南海行为准则》,如果能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准则,将有助于减少南海对抗误判。另外,东盟国家在中美之间保持相对中立,若台海或南海有事,它们可作为调停人呼吁停火谈判。欧美盟友和伙伴也可扮演劝和促谈角色:欧洲各国与中美都保持外交沟通,欧盟在中美紧张时多次表达希望双方对话解决分歧。未来可考虑由某些与双方都有良好关系的国家(如法国、印度等)牵头,组成**“联系小组”在危机中斡旋。总之,充分运用多边外交渠道,可在一定程度上缓释中美直接对峙的压力**,为危机降温创造条件。

国内互动与信任建设:除了政府层面,民间和学术交流亦是降低误解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中美民间往来因政治因素大为减少,这不利于双方了解对方真实想法。应鼓励重启人文交流项目(如留学、姐妹城市、文化展演等),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从社会基础上为和平增添韧性。同时支持智库间对话和“二轨外交”。在官方沟通不畅时,智库学者和前高官通过非正式对话交换意见,可为官方决策提供建设性方案,并传递善意。事实上,中美多年来一直有安全学者定期举行**“战略对话”模拟危机情景,为官员提供参考。这类渠道应继续支持并扩大参与层级。透明和对等也是信任建设关键。美国方面可以定期阐明对华战略意图**,重申不寻求政权更迭、不支持“台独”等立场,让中方安心;中方则可加强军事透明度,如公布国防政策白皮书、邀请美方观察重大演习等,以降低美方疑虑。双方还可探讨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防扩散),通过共同行动累积信任、缓和敌对氛围。危机演练和沟通培训也是有益措施——让两国军官和官员一同参加第三方举办的危机管理研讨班,学习历史案例,演练沟通技巧,提高在高度紧张环境下理性对话的能力。归根结底,中美要走出“安全困境”,需要长时间的对话磨合和诚意交换,靠一次会议或一个协议难以彻底消除猜忌。因此,上述各项努力应持续推进、层层加码,逐步建立起一种双方都认可的“护栏机制”,将竞争限制在可控范围,不致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结论:中美之间在未来数年发生战争并非不可想象,但绝非不可避免。通过回顾历史教训、理性分析当下政治经济军事因素,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诱因虽存——地缘热点冲突风险、战略误判和军备竞赛压力——但制约因素更强——核武毁灭保证、经济深度相连和国际社会期望。关键在于双方能否采取有效措施管控风险,避免踏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雷区。和平需要努力维护,危险需要积极化解。展望未来,中美既要做好最坏打算(增强危机应对能力),更应争取避免最坏结果(通过外交智慧防止战争)。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竞争不演变为灾难,维护亚太乃至世界的稳定与繁荣。各方期待中美两国以负责任的大国担当管控矛盾,在竞争中寻求共存之道,共同避免一场对全人类都将是毁灭性打击的浩劫。正如历史一次次证明的,大国和平相处虽难但并非不可能——理性与沟通,永远是走出危险棋局的指路明灯。

参考文献:

  1. csis.org csis.org Kennedy, S. (2024). U.S.-China Relations in 2024: Managing Competition without Conflict. CSIS. (描述2018-2023年中美关系螺旋下降及2023年峰会后关系趋稳迹象)
  2. cfr.org Maizland, L., & Fong, C. (2025). Why China-Taiwan Relations Are So Tense. CFR Backgrounder. (指出台湾是中美关系中最可能引爆冲突的焦点)
  3. cfr.org CFR Global Conflict Tracker. Territorial Dispu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说明中国在南海主权声索及紧张局势升级)
  4. warontherocks.com Swaine, M. (2024). How to Sto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from Sliding into War. War on the Rocks. (提到中菲在南海第二托马斯礁冲突几近触发美菲同盟)
  5. warontherocks.com Swaine, M. (2024). How to Stop... (分析中美双方对彼此核心利益的对立使危机管控更复杂)
  6. cis.mit.edu cis.mit.edu Fravel, M. T. (2023). The Myth of Chinese Diversionary War. Foreign Affairs. (指出中国领导人鲜少为转移国内矛盾而主动挑起对外战争,内部不稳反而让其对外部挑战更敏感)
  7. foreignpolicy.com Beckley, M., & Brands, H. (2024). How Primed for War Is China?. Foreign Policy. (描述中国在习领导下大量囤积粮食燃料、准备应对制裁与风暴,显示出战争准备迹象)
  8. cfr.org Liu, Z. (2024). China’s Stockpiling and Mobilization Measures. CFR Testimony. (指出西方对俄制裁和地缘紧张已减少中西贸易并引发中国对被脱钩的忧虑,中国加快制定反制裁策略)
  9. reuters.com reuters.com Reuters. (2023). China says US Pentagon report on nuclear warheads distorts facts. (五角大楼报告称中国核弹头数2030年将超1000、2035年达1500枚,中国官方回应不搞核军备竞赛)
  10. reuters.com Reuters. (2023). China says US Pentagon report.... (同上,引述中国海军舰艇数量已达370艘以上)
  11. reuters.com Reuters. (2021). Top U.S. general confirms 'very concerning' Chinese hypersonic weapons test. (美军米利将军证实中国测试高超音速武器,并称其接近Sputnik时刻,非常令人担忧)
  12. reuters.com reuters.com Reuters. (2023). Dangerous encounters by US and Chinese militaries look set to continue. (美指责中方在台海和南海对美舰机采取危险动作,中方称美在中附近活动是蓄意挑衅)
  13. reuters.com Reuters. (2023). Dangerous encounters.... (RAND分析人士格罗斯曼称中美擦枪走火导致战争是头号场景,比北京直接攻台或抢占南海岛礁更可能引发冲突)
  14. responsiblestatecraft.org Spadaccini, H. (2024). Risks are higher than ever for US-China cyber war. Responsible Statecraft. (指出中美一旦开战,网络战将包括破坏性攻击,须将网络纳入危机管理对话)
  15. foreignpolicy.com Allison, G. (2017). The Thucydides Trap. Foreign Policy. (提出修昔底德陷阱概念:过去500年16次新兴大国崛起挑战守成大国,其中12次爆发战争)
  16. foreignpolicy.com Allison, G. (2017). The Thucydides Trap. Foreign Policy. (提到冷战美苏通过战略想象力避免了惨烈冲突,苏联最终自行瓦解,战争得以避免)
  17. foreignpolicy.com Beckley, M., & Brands, H. (2024). How Primed for War Is China?. Foreign Policy. (援引CIA局长伯恩斯的话称习近平要求解放军2027年前具备攻台能力)
  18. reuters.com reuters.com Reuters. (2023). U.S. four-star general warns of war with China in 2025. (美空军将领米尼汉称直觉认为2025年将与中国开战,并分析美台2024选举可能令北京铤而走险)
  19. globalguardian.com Global Guardian. (2023). Will China Invade Taiwan? (该机构专家估计全面侵台概率约35%,外交解决仅5%,更可能的是60%概率的局部冲突如封锁)
  20. globalguardian.com Global Guardian. (2023). Will China Invade Taiwan? (解释封锁可能成为北京偏好的战术选择,成本低于全面开战且进退有据,但可能升级成中美冲突)
  21. atlanticcouncil.org Atlantic Council. (2025). Welcome to 2035: Survey. (对全球专家调查发现40%预计十年内发生新的世界大战,多半认为将涉及美中等大国)
  22. atlanticcouncil.org Atlantic Council. (2025). Welcome to 2035: Survey. (历史学者泽利科夫判断全球进入“最大危险期”,估计20%–30%概率出现全球战争)
  23. warontherocks.com Swaine, M. (2024). How to Sto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from Sliding into War. War on the Rocks. (提到中美已采取一些措施避免危机,包括设热线和现场部队避免冲突协议等)
  24. warontherocks.com Swaine, M. (2024). How to Stop.... (认为现有措施远不够,一旦严峻危机仍可能失控酿成大战,此结论基于多年中美第二轨危机对话结果)
  25. quincyinst.org Quincy Institute. (2023). Avoiding the Abyss: Sino-U.S. Crisis Management. (建议建立常设工作组,让中美军政官员在平时就危机目标和程序达成共识,培养互信)
  26. carnegieendowment.org Zhao, T. (2020). Practical Ways to Promote U.S.-China Arms Control Cooperation. Carnegie Endowment. (指出军控虽无法消除所有冲突风险,但可缓解最危险的方面,减轻军费负担,对双方有利)

Chia sẻ Q&A nà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