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吕兆格,唐远远.汉英温觉词“冷/cold”的隐喻对比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

Tạo vào: 15 tháng 2, 2025

Trả lời bằng O3 Mini bởi Chat01

Câu hỏi

[1]吕兆格,唐远远.汉英温觉词“冷/cold”的隐喻对比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4,44(05):62-66.
摘要:温度是人类最早的认知领域之一。汉语和英语中存在大量描述温度感觉的词语,它们既指身体感知到的温度概念,又能映射到人类的心理态度等范畴,表达由温度义引申出的其他概念。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借助隐喻理论,系统梳理汉英温觉词“冷/cold”基于身体认知的隐喻映射,得出语域映射的基本模式和结论。此外,受语言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冷/cold”的隐喻映射也呈现出一种同异并存的现象。

[2]孟宏宇.俄汉语“水”隐喻对比研究[D].导师:刘佐艳.吉林大学,2024.
摘要:水,这一自然界不可或缺的物质,是人类生存乃至文明发展的关键资源。俄、中两国地大物博,水资源丰沛,水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两民族赋予了水以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并孕育其丰富的隐喻表达形式,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一定价值。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是新语义生成的主要方式,其本质是基于相似性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隐喻无处不在,在日常交际和文学创作中都必不可少。本文选取了俄、汉语“水”及含“水”义词汇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俄、汉语“水”隐喻意义进行较系统地研究,归纳和对比其隐喻意义的共性和差异性,并分析这种异同产生的原因。本文共包括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着重介绍了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正文部分共四章:第一章详细地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即概念隐喻理论;第二章借助已搜集俄语“水”及含“水”义词汇相关语料分类归纳与分析俄语“水”隐喻意义;第三章借助已搜集汉语“水”及含“水”义词汇相关语料分类归纳与分析汉语“水”隐喻意义;在前文的基础上,第四章对俄、汉语“水”隐喻意义的异同进行总的对比分析,并探讨造成其隐喻意义产生异同的原因。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3]徐璐.汉俄动物词汇隐喻对比及对外汉语教学建议[D].导师:窦可阳.吉林大学,2024.
摘要:动物隐喻是动物词汇在本义的基础上派生出的另一种文化意义,这种语义上的联系是由人类隐喻性思维决定的。动物隐喻承载着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的生活习惯等深刻的内涵。动物词汇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也是汉语学习者的难点,进行动物隐喻对比可以发现动物词汇的隐喻规律,能够为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本文基于俄语国家语料库(НациональныйКорпусРусскогоЯзыка)下设的平行语料库中提取语料进行分析,采用对比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比俄汉动物词汇隐喻意义,进而探究俄汉动物词汇隐喻意义的差异及产生的成因,最后探讨对外汉语中动物词汇的教学价值。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文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做了必要的说明。第二部分界定了动物词汇的范畴,阐述了动物隐喻的机制。选择使用范围最广且内容丰富的汉语教材《新实用汉语课本(俄语版)》,统计教材中出现的动物词汇的量及出现的频率并进行分类,确定了5个出现频率高且具有隐喻意义的动物词汇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第三部分从俄语国家语料库中抽取大概两百条有效语料逐条分析,结合《大俄汉词典》(Большой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ийсловарь)、《俄语详解词典》(Толковыйсловарьрусскогоязыка)两本俄语词典及《汉语大辞典》《辞源》等工具书的定性分析,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分别归纳总结出以上5种动物词汇在俄汉中的隐喻意义异同,并引用语料进行论证分析。第四部分分析了俄汉动物词汇隐喻义映射的概念域,从人体域、评价域、政治经济域及其他域四个角度进一步进行阐述,考察汉俄动物词汇隐喻意义模式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成因。第五部分基于动物隐喻词汇在国际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针对俄语母语者的动物隐喻词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方式的调整建议。

[4]刘秀玲.概念隐喻视阈下俄汉语“火”的认知对比研究[D].导师:林丽.哈尔滨工业大学,2023.
摘要:语言系统中存在的诸多概念来源于我们的亲身体验和生活经历,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概念又为我们获取、理解、体验新事物创造了前提,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更深层意义上来看,隐喻也是一种认知方式。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从认知语言学这一视角继续深入探索研究隐喻的相关知识理论,美国著名语言学家Lakoff提出,“隐喻植根于人类的概念结构,是一种深层的认知机制,组织我们的思想,形成我们的判断,使语言结构化,从而具有巨大的语言生产力”。《尚书·大传》中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火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对火的认识也反映了人类对世界客观环境的一种认识,这些认识主要通过民族的语言系统外在地体现出来,不同民族的认知模式不同,其语言表达也不尽相同。“огонь/火”作为汉民族和俄罗斯民族共有的语言世界图景关键词之一,对俄汉语概念隐喻“огонь/火”的比较分析,可以揭示两个民族在认知取向和思维方式上的典型性差异。俄罗斯和中国地理位置相邻,基于相似的身体感官经验形成了一些相似的“огонь/火”概念隐喻,但在不同的生活环境、语言世界观、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因素作用下,导致了不同的“огонь/火”概念隐喻的形成。本论文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概念隐喻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对比分析俄汉语“火”的概念隐喻,以进一步验证人类思维认知来源于身体和生活经验的观点。本文旨在一定程度上为认知语言学领域内的概念隐喻研究提供可参考范例,揭示俄汉两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探询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对学习俄语语言文化和俄语教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5]孙艳波.英汉隐喻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校园英语,2023,(06):181-183.
摘要:认知语言学出现以来,隐喻不再被仅仅当作一种修辞手法,而被认为是人类认知并表达事物的方式。本文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三个方面对英汉隐喻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英汉隐喻使用中的相似性、差异性以及形成差异的文化原因。

[6]朱丽娅(Kopytova Yulia).汉俄动物类成语隐喻意义对比及教学策略研究[D].导师:曲凤荣.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
摘要:作为俄罗斯留学生,本人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对内涵丰富的汉语成语很有兴趣。其中汉俄动物类成语因其隐喻特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汉语中的同类别成语有一部分相同之处,也有很大的差别,学生不易理解,一直是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重难点。有鉴于此,本文以汉俄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动物类成语作为考察研究对象,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汉俄动物类成语的隐喻意义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分析。首先,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动物隐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概述了汉俄成语、动物类成语、隐喻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等内容。其次,对比了汉俄动物类成语的来源,分别分析了喻体动物相同、喻体动物不同、喻体动物空缺情况下,汉俄动物类成语隐喻意义的异同。再次,阐释了汉俄动物类成语的3种隐喻源域——神话传说中的动物、用谐音取义的动物、象征吉凶的动物,分析了动物形象隐喻人、物、事理、社会等目的域的情况,并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语言系统的角度尝试解释了汉俄动物类成语隐喻意义具有差异性的成因。最后,建议对俄汉语教师遵循立足于汉文化背景、丰富成语教学的角度、注重隐喻的映射性、加强练习和应用实践的教学原则,采取对比教学法、讲述故事法、情景教学法、追根溯源法等教学方法,以帮助俄罗斯留学生更高效地习得汉语动物类成语。动物类成语作为词汇的组成部分,在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认知角度挖掘汉俄动物类成语的隐喻意义,揭示其所承载的汉、俄民族不同的文化底蕴,既有利于对俄汉语教师增强动物类成语教学的理据性和针对性,也有利于俄罗斯学生以习得动物类成语为契机,培养隐喻思维能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汉语应用水平。

[7]江舒.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俄过渡范畴温度域概念隐喻系统对比研究[D].导师:周清波.北京外国语大学,2022.
摘要:过去关于隐喻的主流观点是将其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语言的偏离用法。第二代认知科学兴起之后,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发生变化,由二元论基础变为具身认知基础。语言学家也开始将隐喻放在认知语言学的视域下考察,对其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突破——隐喻是人类思维、认知的重要方式,隐喻是人通过一个较为熟悉的概念域去理解另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域,而这一过程能进行的基础是两个概念域之间存在着某些相似性。隐喻产生的基础是人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而温度是人的直接身体经验之一。因此,论文试图利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比分析汉、俄两种语言中的过渡域范畴的温度域概念,从而丰富隐喻理论,探究人的身体经验基础对于认知、思维的作用,挖掘其在实例分析中的指导作用。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俄、汉两个民族在温度域中属于过渡域范畴的温度概念,具体为“温/теплый”、“凉/прохладный”,这些词汇所表示的温度概念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主要考察这些概念的意象图式、隐喻机制,对比分析温度域概念“温/теплый”、“凉/прохладный”投射的具体领域。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根据G.Lakoff和M.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整理和介绍温度这一具身经验在日常感知中的判断标准及意象图式;2、重点探讨能代表过渡域范畴温度概念的核心词汇,而不拘泥于其词类属性;3、有别于研究成果较多的“冷”、“热”温度范畴,论文主要研究范围为过渡域温度范畴,尝试分析该范畴内的温度概念隐喻投射并进行汉俄对比。论文的理论意义在于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整理、介绍,梳理了温度概念的内涵、意象图式以及在语言中投射的概念域,并对汉、俄两种语言中过渡域范畴的温度概念的隐喻投射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填补双语研究中这一领域内的空白。论文的实践意义在于帮助俄语、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明晰其语言表达产生的经验基础,加深对俄、汉民族文化的理解;同时,在整个世界加速技术化的今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带来人类对肉身的漠视,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肉身的使用度减少,新兴语言表达,如“颗粒度”、“闭环”等,其经验基础不再是三维世界,而是人在二维屏幕内的经验(多数为视觉经验),正如吴国盛教授所言:“人类开始丧失他的重性”,本文也试图通过分析温度域概念隐喻背后的具身经验基础,挖掘身体感知在我们认知世界时的重要性。论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俄、汉语中过渡域温度范畴中的温度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用于对比分析的语料主要来自于CCL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BCC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以及俄罗斯国家语料库(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корпус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通过对比探究俄汉民族对于温度域过渡域范畴中的隐喻认知异同并分析其成因。论文主要由引言、正文三章、结语和参考文献组成。引言部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确定了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范围,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温度域概念隐喻的研究成果,说明了研究重难点、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一章“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对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背景、定义、类型作了阐述,并且对隐喻与转喻作了区分。同时对与概念隐喻理论密切相关的意象图式理论作了介绍,它是概念隐喻产生的经验基础在人脑中的表征。第二章“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温度概念隐喻研究的理论依据”梳理了温度的定义,指出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判断标准——人的温度感知。此外,分别介绍了汉语、俄语中的温度域概念中过渡域范畴的核心词汇(“温/теплый”、“凉/прохладный”)的基本意义。第三章分别对汉语、俄语中过渡域温度概念的隐喻投射作了分析,并对比分析了两者隐喻投射中靶域及隐喻意义的异同,最后对隐喻投射异同背后的认知因素、语言内因素、民族文化因素作了阐述。在结语中对前文的论述和研究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参考文献部分罗列了论文写作过程中引用及参考的文献的详细信息。

[8]石霞.汉语和斯拉夫语颜色词语言世界图景对比研究[D].导师:张志军.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
摘要:语言世界图景作为语言文化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为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任何语言都是见证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语言学家发现,语言不仅可以反映文化,而且语言结构部分或全面地决定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由此展开对语言世界图景的进一步研究。颜色词作为词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色彩的认知在语言中的反映。颜色词不仅是对客观世界色彩的描写,也包含了人的主观认识和评价态度,具有丰富的语言文化信息。通过语言世界图景的研究,旨在通过语言来揭示蕴含在文本背后的民族观念和思维方式。本研究主要基于语言世界图景理论,以汉语和斯拉夫语颜色词“黑”“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例分析法、描写阐释法、归纳总结法和文献查阅法等对比分析颜色词“黑”“白”语言文化含义和概念隐喻文化认知差异来展现两个民族在政治取向、等级观念、审美心理、民族历史等方面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探讨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社会发展、风俗习惯、神话传说等因素对汉语和斯拉夫语颜色词语言世界图景构建的影响,从而加深对汉民族和斯拉夫民族文化的了解。汉语和斯拉夫语颜色词的语言世界图景体现了不同民族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和划分世界的方式,揭示出语言、思维、文化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对语言文化学、第二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9]王清来.汉英温觉形容词“冷/cold”通感隐喻对比[J].现代交际,2020,(11):81-83.
摘要:随着语言的发展,温觉形容词"冷"与"cold"从触觉域可以投射到复杂感官域甚至抽象认知域。以认知语言学及通感隐喻理论为指导,分析"冷/cold"的通感隐喻共性及差异,探索其背后的理据。结果显示:汉英两种语言中"冷"的用法相似度高,但也存在差异。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中西方自然环境、文化习俗传统、思维方式、对世界的感知能力等方面的同一性及差异性。

[10]况露.汉阿“冷”、“热”隐喻对比研究[D].导师:吴昊.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思维、行为之中,使得大部分抽象思维成为可能,是人类伟大智慧的体现。温度作为自然界最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人类共有的感受,属于人类最早的认知领域。由于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温度词汇往往词义众多,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本文以日常生活中人们感受较为明显的“冷”、“热”词汇为研究对象,在整理汉语、阿拉伯语“冷”、“热”语料的基础上,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和通感隐喻理论,对“冷”、“热”隐喻进行对比研究,并借助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理论探究其在汉阿两种语言中的异同。全文共三章: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分析了“冷”、“热”在汉、阿两种语言中的义项分布,在心理域、生理域、社会生活域等方面的映射模式,及其隐喻意义对比;第三章为汉阿“冷”、“热”隐喻意义的差异探因,论文从自然环境、文化因素、认知方式、语言内部机制四个方面探讨了汉阿隐喻产生差异的原因。论文得出的结论是:汉阿“冷”、“热”隐喻有同有异,同大于异,同在于相同的身体构造,和基本相似的生理感受,异在于不同的认知方式、传统习惯、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等。

[11]龙莹.“冷”的概念隐喻在唐诗宋词中的对比研究[D].导师:文旭.西南大学,2018.
摘要: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随之快速兴起。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而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则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基础与必然因素。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忠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和民族状况,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具有社会和历史价值。然而,语言、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造成了外国友人理解唐诗宋词,学习中国文化的鸿沟。而理解唐诗宋词中的隐喻能有助于充分理解唐诗宋词的意境和内涵。历年以来,关于唐诗宋词中隐喻的研究不胜枚举,然后,关于温度隐喻的研究相对较少,关于“冷”字的研究则少之又少。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对唐诗宋词中“冷”的概念隐喻进行基于语料库的系统分析。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唐诗宋词中,“冷”的概念被映射到哪些目标域中?(2)“冷”的目标域在唐诗宋词中有何异同?(3)造成唐诗宋词中,“冷”的目标域异同的原因是什么?为了解答以上研究问题,本文以《全唐诗》和《全宋词》为数据基础,对唐诗宋词中“冷”对概念隐喻进行量化统计。本研究收集了16位著名唐代诗人和宋代词人的作品,其中,唐代诗人我们选取了李白、白居易、杜甫、刘禹锡、杜牧、韩愈、岑参和王维,宋代词人我们选取了苏轼、辛弃疾、张孝祥、刘过、李清照、柳永、周邦彦和曹勋。在此选择过程中,诗人的性别,诗歌的流派,以及诗歌的主题均被考虑在内,以期保证研究的典型性普遍性。通过研究以上唐宋诗人作品中“冷”的概念隐喻,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基于生活经验,人们可以通过“冷”来表达意象与情感。在唐诗中,“冷”的概念隐喻可以映射到五个目标域:视觉、情感、态度、社会经济地位和事物状态;在宋词中,“冷”的概念隐喻可以映射到六个目标域:视觉、情感、态度、社会经济地位、事物状态和关系。除了关系域只出现在宋词中,而没有在唐诗中,其它情况大致相同。第二,当“冷”作为源域被映射到同一目标域时,其在唐诗宋词中呈现出不同的映射关系。第三,“冷”在宋词中出现的频率高于唐诗。最后,造成“冷”的概念隐喻在唐诗宋词中情况相同的原因有,人类相似的生活经验、对世界的普遍认知和语言传承,造成不同的原因则是不同的历史背景、个人历经和诗歌风格。本研究为唐诗宋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依据。此外,理解唐诗宋词中“冷”的概念隐喻有助于外国人更透彻地理解唐诗宋词,以此有助于传播中国古代文化,加深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

[12]林晓凤,覃修桂.“冷”的概念隐喻英汉对比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4(01):42-47.
摘要:本文从体验哲学视角对温度域中的"冷"的概念隐喻进行英汉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英汉民族基于相似的身体体验基础形成了相同的"冷"概念隐喻表达,又因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等因素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隐喻结构,其隐喻投射呈现同异并存的特点。这些隐喻结构为我们探究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异同和语言表达背后的认知理据提供了有力的解释。

[13]苏敏.体验认知视角下“冷”的概念隐喻——基于语料的英汉对比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07):70-71.
摘要:莱考夫和乔森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隐喻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本文从认知体验视角出发,结合语料,对温度域中"冷"的英汉概念隐喻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英汉中"冷"的概念隐喻投射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且共性大于个性;(2)英汉中"冷"的概念常被用来理解一些抽象的经验域。

我需要写一篇文献综述,我的要求是我说想写的就是有有什么汉维呀,然后英汉呢,然后这些温度词的隐喻对比,但是没有关于俄汉的一对比,很少通过这个方面来写从两个角度,一个角度就是对于温度词,有其他语言和汉语的隐喻对比,但是没有俄语的另一个角度就是由俄汉对比其他方面的隐喻,但是没有关于温度词的。控制在1100字

Suy nghĩ

Clarifying literature review topic

The user is asking for a literature review in Chinese with a focus on comparing temperature word metaphors in Chinese, English, and Russian. The review will examine two perspectives: one, comparing Chinese and other languages' metaphors of temperature words; and two, a comparison of Russian and Chinese metaphors in other aspects, but not temperature words. The literature seems to be lacking on the Russian-Chinese temperature word comparison specifically, so I’ll need to summarize relevant research while keeping the text to 1100 Chinese characters.

Identifying literature gap

The user’s task involves mapping out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emperature word metaphors in Chinese, English, and Russian. I need to mention that there’s a gap in research where Russian-Chinese temperature word comparisons are missing. There are studies comparing Chinese to English, but barely any examining Russian and Chinese together on temperature words. I need to clarify the existing studies, like reference [7], which compares Russian and Chinese metaphors, even though it technically intersects with the user's identified gap. I should emphasize that this specific comparison is rare.

Reasoned for 10 seconds

Trả lời

下面给出一篇约1100字的文献综述范例,供你参考:


【文献综述】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迅速发展推动了隐喻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温度词作为人类直接体验的基本感知,在隐喻构建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性。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汉语与其他语言(如英语、阿拉伯语)中温度词隐喻的对比,而关于俄汉温度词隐喻对比的研究相对稀少;与此同时,俄汉在其他语义领域(如水、火、动物、颜色等)的隐喻对比则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

首先,在温度词隐喻对比方面,汉英研究较为集中。例如,吕兆格和唐远远(2024)针对汉英温觉词“冷/cold”展开隐喻对比研究,系统梳理了基于身体认知的隐喻映射模式,指出虽然两种语言在基本身体经验上存在共性,但在语域和文化情境中又呈现出同异并存的现象。王清来(2020)则从通感隐喻角度探讨“冷/cold”的跨感官映射,分析了两种语言中“冷”在触觉及抽象认知域的延伸,认为中西方对自然环境、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认知是隐喻差异的重要原因。此外,况露(2019)通过对汉阿“冷”“热”隐喻的对比研究,揭示了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域中的隐喻映射异同,这类研究丰富了温度词隐喻跨语言对比的视角。

然而,尽管温度词作为最早的感知领域之一,其隐喻意义在汉语及英语、阿拉伯语中的对比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就俄汉对比而言,现有文献较少关注温度词隐喻。江舒(2022)虽然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汉俄过渡范畴温度域概念进行了研究,但其主要聚焦于“温/теплый”、“凉/прохладный”等过渡性温度词,而典型的“冷/холодный”隐喻及其在更宽广感官及抽象领域的映射却未得到充分讨论。这使得俄汉在温度词隐喻对比方面存在明显的研究空白。

另一方面,俄汉隐喻对比的研究在其他领域中则较为活跃。孟宏宇(2024)从水这一自然象征出发,对俄汉“水”隐喻意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对比,探讨了两种语言中水作为生活资源、情感寄托及文化符号的多重映射;徐璐(2024)和朱丽娅(2022)分别对俄汉动物词汇及动物类成语的隐喻意义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了不同民族在生理、社会及历史文化背景下对动物形象的不同认知和象征;刘秀玲(2023)则以“火”为切入点,揭示了俄汉在火这一概念隐喻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探讨了各自语言背后的文化根源。除此之外,石霞(2022)通过对汉语和斯拉夫语颜色词的比较,进一步展示了两大语系在政治、等级及审美观念上的文化投射。这些成果无疑为跨语言隐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和理论支持,但同时也凸显出温度词隐喻在俄汉对比中的研究不足。

综合来看,当前温度词隐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英、汉阿对比中,其中文献多采用概念隐喻和通感隐喻理论,从身体经验及文化背景等多维角度进行阐释。而俄汉隐喻对比研究则较多涉及水、火、动物、颜色等领域,对温度词这一与人类最直接体验相关的感知领域却关注较少。这一方面可能与俄汉两种语言在温度词使用习惯和文化表达上存在某种内在稳定性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界在跨语言隐喻比较中,尚未充分挖掘温度词隐喻作为特殊认知现象的深层次机制。

基于以上文献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研究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温度词隐喻对比研究中缺乏俄汉之间的全面比较,尤其是典型温度词如“冷”在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及其文化内涵仍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二是虽然俄汉隐喻对比在其他领域取得一定成果,但对温度词这一核心感官体验的跨文化比较探索不足,限制了对两国思维模式及文化差异更深层次的认知。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汉语与英语、阿拉伯语等语言中温度词隐喻的对比研究,探讨其在感官、情感及抽象领域中的映射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对比俄汉在温度词隐喻上的异同,补充现有俄汉隐喻研究的空白,为跨文化认知及语言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只有在多语种、跨领域的比较中,才能更全面地揭示隐喻这一人类认知基本机制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以上综述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指出了温度词隐喻对比研究中俄汉部分的不足,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可能的探索方向。

Chia sẻ Q&A nà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