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是采购供应链的全景图,请问,守正平台这类国企央企自有的招采平台,应该如何归纳到这个框架中?
創建於:2025年8月23日
創建於:2025年8月23日
你提供的框架图把采购供应链服务按照 平台型、软件型、服务/外包型 三大类进行了归纳。像“守正平台”这类由国企央企自建的招采平台,可以结合它的定位来放置在框架中:
守正平台的核心特征是 “国企/央企自有招采平台”,主要功能集中在 招投标、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 等环节。
结合全景图,守正平台可归纳到以下位置:
在该图中,可以把“守正平台”定位为:
这样,它在框架中就既保持了和市场化B2B平台的对照关系,又突出了其 国资属性和合规优势。
要不要我帮你在现有这张图上做一个直观的 标注/归类示意图,把“守正平台”放入合适的位置?
除了B2B电商平台、招采平台外,采购供应链中还有什么平台型业务?
在采购供应链的 平台型业务 中,除了常见的 B2B电商/撮合平台 和 招采平台,实际上还存在很多其他形态,它们往往围绕“连接、撮合、交易与协同”展开。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类:
📌 总结来看,平台型业务在采购供应链里除了“电商撮合”和“招采平台”,还可以扩展为:
要不要我帮你把这些 平台型业务类别 整理成一张类似于你上传的那种全景对照图?这样你就能直观看到它们在采购价值链上的位置。
如果要展开说招采平台(国央企招采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请你提供细分业务的市场规模、玩家格局等
下面把“招采平台”细分为两块来讲:①国央企自有招采平台(集团型/内控型);②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政府主导型)。我先给你能落地核实的规模口径,再给出玩家格局与判断。
政府采购(财政部口径)
2023 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 3.39296 万亿元,其中工程1.44868 万亿元、货物0.77381 万亿元、服务1.17048 万亿元;按方式看,公开招标占 76.3%(与电子化招采高度相关)。这是衡量**政府采购类平台“TAM/GMV”**最权威的一手口径。(Ministry of Finance)
公共资源交易(工程建设、土地/矿业权、国有产权等)
国家层面建立了“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 + 数据服务)”,集中汇聚上述各类的中标(成交)信息;但未常年发布一个把所有类别合并后的“全国总交易额”。因此,建议以省/市级年度公报或平台数据为基础自下而上汇总。例如,珠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2024 年成交金额 493.77 亿元(含工程、中介超市等)。(Data Portal, Zhuhai Government Portal)
国央企自有招采平台(集团集中采购)
这类平台的对外公开“交易额”通常零散发布、以累计(多年)或阶段披露为主:
小结:能直接引用的权威总盘是财政部的政府采购 3.39 万亿;公共资源交易需按平台/省份逐级汇总;央企平台以集团披露为准、可用典型样本(如易派客)把量级锚住。
A. 政府主导型(公共资源/政府采购)
格局判断:强监管属性 + 省级“一张网”决定了“官方平台为流量入口,厂商比拼建设/运营能力”的格局,竞争点在安全合规、全流程闭环、与财政/审计/交易场所的互联互通。
B. 国央企自有招采平台(集团型/内控型)
格局判断:集团内“强刚需+强内控”带来高粘性闭环,外部竞争主要体现在平台能力(SRM/电子招投标/CLM/OMS)整合、生态供方覆盖、金融与履约协同等。
如果你给我一个目标省份/行业或某几家央企的清单,我可以直接把近三年的成交额/公告量、重点平台与供应商、电子化渗透率按上述口径拉齐成一页图表,并标出可进入的技术与服务切口(建设、运维、SaaS、数据服务、保证金/履约协同等)。
下面结合你给的图谱(震坤行、西域、京东工业、Fastenal、伍尔特、MISUMI、Amazon Business 等)以及近两年行业/券商研究与平台公开信息,总结工业品B2B电商的八大趋势,每条都配“谁在做/怎么做”的落地例子与出处。
从“撮合交易”走向“供应链服务一体化”
头部平台不再只做撮合或1P卖货,而是把选型标准化、库存优化、在库/在产可视化、到厂履约打包为一体化服务:
平台生态化:从“采购入口”演进为“协同中台”
企业更关注采购合规、内部流程贯通与外部协同。平台把 SRM/ERP/WMS/CLM 等系统与交易前后端打通,采购从“下单”升级为“数据驱动的流程控制”:
服务盈利化:从毛利薄的交易,转向“订阅+托管+到厂服务+金融”
头部玩家把利润重心从加价/佣金,迁移到仓配履约、VMI/驻厂、SaaS订阅、数据与金融增值:
从长尾标准化到“智能选型”:AI 进入商品知识与需求匹配
工业品品类多、参数繁,过去靠人工标准化。现在平台利用 生成式AI/知识图谱做目录治理、参数补齐、智能匹配与报价:
品类与客户纵深:从MRO横向扩展到自动化元件、备件、工程与跨品类采购
头部平台持续把 SKU 深度与行业覆盖拉满,向自动化/工控、备件与轻工程延展,提高客户渗透与替代线下经销:
从“干线仓配”到“最后一百米/一米”的在厂履约
平台竞争从全国配送时效下沉到工位级:** 园区前置仓、到厂配送、智能售货机、线边补货、周转器具**成为标配能力:
集中度提升:低CR10的“超分散市场”进入洗牌期
中国数字化MRO渗透率仍低、市场极度分散,龙头正凭数字化能力+到厂服务密度+行业客户入围加速提升份额:
“本地化+跨境”双向扩张:出海与区域产业带互联
头部平台一方面做产业带本地化(下沉到园区/工厂),另一方面把跨境供给与海外交付做成第二增长曲线:
关键参考与数据来源:
iResearch 2024 B2B行业趋势(AI驱动标准化与协同);民生/东吴等对MRO与震坤行的系列研报(渗透率、CR10、双平台与到厂服务);京东工业“全链”方案与出海动作;Fastenal/Grainger/伍尔特的VMI与智能补货;MISUMI “meviy” 在华落地与标准化能力;Amazon Business 的“智能采购/合规引导”。对应引用见各条趋势后的链接。(East Money Data, Guancha, JD Corporate Blog, fastenal.com, Grainger, wuerth-industrie.com, Misumi, Amazon Business)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把这八大趋势映射回你那张全景图(在哪些环节发生变化、哪些公司处在“交易→服务”的哪一层),并给出能力清单(必备/可选)与落地KPI,便于你做路线图。
从你上传的图片分类逻辑来看:
欧冶云商(宝武集团旗下):
👉 因此,严格对照这张图的分类:
欧冶云商更接近 “第三方平台” ——以撮合起家,但逐渐强化服务深度(加工、金融、物流),属于“第三方平台中的头部/升级版”。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个“欧冶云商 vs 三类平台”的对照表,把它在撮合、金融、物流、服务深度几方面的差异对比出来?
中国的采购软件供应商,有哪几家是提供控制塔的典型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中国的采购软件市场里,**“控制塔(Control Tower)”**是典型的高阶供应链可视化与协同解决方案,强调跨组织、跨环节的实时监控、预警与优化。目前能提供这类能力的供应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
✅ 总结:
在中国市场,典型能提供 控制塔型解决方案 的采购软件供应商包括:
它们的共性是:不仅有 采购执行模块(SRM/OMS/CLM),更能提供 跨环节实时监控、风险预警、数据可视化,从而形成“控制塔”能力。
要不要我帮你画一个对比表,把这些供应商的 典型客户群、优势模块、落地场景 一起梳理出来,方便横向比较?
采购数字化软件在十五五期间有哪些发展趋势/发展方向?
在“十五五”(2026–2030)期间,采购数字化软件的发展会延续“十四五”时期的快速普及和渗透,同时进入更高阶的价值创造阶段。结合行业趋势、政策导向和领先厂商的布局,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主要发展方向:
📌 总结:
“十五五”期间,采购数字化软件会从“电子化/自动化”升级到“智能化/生态化/可持续化”。
关键词是:智能寻源、控制塔普及、业财融合、产业互联、绿色采购、服务化盈利、国产替代。
要不要我帮你把这些趋势映射到 采购价值链(寻源-合同-订单-支付-履约-供应商管理) 的各环节,做一个趋势对照表?这样可以更清晰看到每个环节在“十五五”阶段的演进重点。
下面给你两部分:
A) 采购供应链服务/外包型业务全集(按价值链分层、去重汇总);
B) “采购供应链服务”总体规模测算(给出现成口径+可落地的TAM拆分法,并附关键权威数据点作锚)。
1) 需求与寻源(Source-to-Contract 之前)
2) 合同到支付(Contract-to-Pay)
3) 履约与到厂服务(线下运营密度)
4) 物流与跨境合规
5) 数据与分析服务
6) 金融与风控支持
7) 组织与能力建设
这份“全集”把你图里的供应链管理咨询、招标代理服务、供应链金融、综合物流服务进一步展开到从策略→寻源→合同→订单→履约→财务→风控→金融的可采购外包项,覆盖“点服务”“代运营”和“到厂服务”三层。
严格意义上,“采购供应链服务”不是单一官方统计口径,需要以可验证的大类服务市场收入作锚,再组合成企业可采购外包的服务收入池。下面给你“锚点数据 + 组合法”:
以上三块分别锚定“物流履约服务、流程外包服务、金融增值服务”。它们与采购外包强相关,且有稳定第三方统计。
以 2024/2025 当前时点 粗量级估算中国的“采购供应链服务”市场(仅统计服务端收入,不含货值/商品GMV):
物流/到厂履约相关(3PL/4PL + 到厂增值)
采购流程外包(寻源、招采执行、AP/发票、共享中心代运营等)
到厂运维与 MRO 库房托管/VMI/QA 检验等“工位级服务”
供应链金融服务(反向保理等费用口径)
合并得到的“当期可采购外包服务收入池(中国)”粗估:
说明:这是服务端收入的口径,不含商品采购额(GMV)。区间估算为保守-中性,便于你在投前/规划中落地取值。3PL 与金融两块是大头,采购BPO与到厂运维是增长更快、可切入的“利润洼地”。
若你给出目标行业/省份或现有能力清单,我可以把上面的收入池按**行业(汽车、化工、电子)、订单类型(MRO/生产性)、服务线(BPO/履约/金融)**拆成一个“进入模型 + 三年营收里程碑”表,直接可用于方案/路演。
采购流程外包、供应链管理咨询、招标代理服务、供应链金融、综合物流服务这几个业务,请分别深入研究,提供他们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发展趋势、以及典型代表玩家信息(提供可靠真实的数据来源)
下面把你关心的 5 个“服务/外包型”业务分别拆成:市场规模(口径说明)→ 竞争格局/代表玩家 → 发展趋势(含落地启示)。我尽量用权威口径(部委/协会/主流行业数据库/头部机构)并在每条关键数据后给出出处。
市场规模(口径说明)
竞争格局/代表玩家
发展趋势(落地启示)
市场规模(口径说明)
竞争格局/代表玩家
发展趋势(落地启示)
市场规模(口径说明)
竞争格局/代表玩家
发展趋势(落地启示)
市场规模(口径说明)
竞争格局/代表玩家
发展趋势(落地启示)
市场规模(口径说明)
竞争格局/代表玩家
发展趋势(落地启示)
业务 | 权威/主流规模口径 | 市场结构要点 | 代表玩家(节选) |
---|---|---|---|
采购流程外包 | 参考服务外包/BPO:2023H1 离岸 BPO 执行额 727 亿元;2024.1–8 离岸 BPO 执行额 928.8 亿元 | 跨国+BPO 本土代采/代运维并存,向“系统+托管”演进 | Accenture、GEP、Genpact、Infosys;(本土)京东工业、震坤行等 |
供应链管理咨询 | 2024 中国管理咨询行业收入约 392 亿美元(IBISWorld) | 国际头部+本土咨询并存,运营/供应链为主力服务线 | 麦肯锡、BCG、贝恩、埃森哲;(本土/区域)多家行业咨询与数智方案商 |
招标代理服务 | 政府采购规模 3.39 万亿元(总盘);行业规模研究口径:2022 年约 641.8 亿元;代理机构 3.61 万家(2023) | 主体极度分散、合规与电子化提升集中度 | 中招国际、国义招标、保利项目管理等 |
供应链金融 | 行研“余额规模”2022 年 36.9 万亿元;保理业务量 2022 年 4.08 万亿元 | 银行系+平台/科金+商业保理协同,围绕核心企业 | 工行/建行/平安银行;京东科技、蚂蚁;多地商业保理 |
综合物流服务(3PL/4PL) | 2023 社会物流总额 352.4 万亿元、物流业总收入 13.2 万亿元;3PL 具体值因口径差异较大 | 头部综合一体化+专业场景化并存,制造端增值快 | 顺丰供应链、京东物流、菜鸟、中外运、冷链/跨境专线 |
数据来源(节选):
如果你想,我可以把这些口径进一步按你目标行业(如汽车、化工、装备)拆分,做一张“三年规模与渗透路径”表,直接可用于路演或内部立项。
顺和同信是属于撮合类供应链金融,还是属于有牌照类的供应链金融?
关于“顺和同信”究竟属于 撮合类供应链金融 还是 具有金融牌照的机构,目前公开资料中并未找到明确的官方来源或说明表明其持有具体金融牌照(例如商业保理、小额贷款、支付牌照等)。因此,可以结合以下视角进行判断:
中国开展供应链金融的机构通常需要持有以下常见牌照中的一种或多种:
检索“顺和同信”未查到其企业获得上述任何牌照的公开资料,也无相关监管披露。这意味着从“法规合规层面”目前无法确认其为有牌照类供应链金融机构。
如果该机构不具备任何金融牌照,但仍可在核心企业信用背书下,利用自身平台撮合上下游融资方(通常是与正规有牌照的银行或保理机构进行合作),则属于 “撮合类供应链金融” 模式。
这种模式下,真正提供融资的是有牌照的金融机构,非牌照机构主要提供平台服务与撮合工具支持。
你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一步确认其资质:
如若你能提供更多背景(如其官网名称、公司主体),我也可以帮助进一步检索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