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RN 提交流程
創建於:2025年1月25日
創建於:2025年1月25日
从截图上看,你已经成功完成了提交流程。SSRN 现在会进行一个基础的合规审核(Review for completeness),通常他们会检查一下格式、版权声明等是否合规。审核通过后,你的论文就会正式公开在 SSRN 上(Publicly Available)。在此期间,你可以登录 SSRN 的 My Papers 页面或查看所提供的链接,实时查看论文状态。若 SSRN 工作人员在审核中发现需要你补充或更正的地方,一般会通过邮件联系你。审核结束后,你也会收到一封来自 SSRN 的确认邮件。
所以目前来看,你的稿件已经正式提交,不需要再做额外操作,只需等待 SSRN 审核结果即可。审核通常不会花太长时间,如果数天后还没有任何进展,可以到 My Papers 页面查看状态,或与 SSRN 联系确认进度。祝论文顺利发布!
以下是基于截图中可见的主要内容,对该论文做的一个初步阅读后所形成的概括与评价。由于截图文字量相当庞大,我只能结合其中主要段落与关键信息来进行有限度的分析,若有遗漏或曲解之处,敬请谅解。
题目与主旨
论文的题目是“The Time Symmetry in Special Relativity Is Broken?”,作者试图论证在狭义相对论(Special Relativity, SR)中,时间对称性(time symmetry)可能并非如传统理解那样严格成立,或者说作者提出了一种“时间对称性遭到破坏”的观点,并给出了若干分析来支持这一立场。
背景:关于时间对称性与狭义相对论
作者的基本出发点
核心结论
可取之处
主要疑点与不足
区分不同层次的“时间不对称性”
需要补充对已有文献和共识的梳理
加强推导和论证的严谨度
整体文字结构与可读性
简言之,这篇论文提出的主旨——“狭义相对论中时间对称被破坏”——若从传统物理理论角度去衡量,尚未看到强而有力的依据。作者的论述更倾向于将热力学或宏观不可逆过程与SR的形式对称性问题混为一谈。若想让论文在学术界获得更广泛认可,需要在文献梳理、推导严谨度、以及对不同层面时间不对称性的区分上进一步打磨、完善。
如果光子不能矢量合成,致使洛伦兹变换是错误的,会对广义相对论造成哪些影响,请为影响程度打上百分号
先做一个简要结论:**如果真的因为“光子无法进行矢量合成”而导致洛伦兹变换整体失效,那么广义相对论几乎就会被“连根拔起”,可以说其核心框架会受到近乎 100% 的冲击。**下面分几个层次来解释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
简言之,如果从根本上推翻了光速合成机制,就相当于宣告狭义相对论本身的速度不变原理出了问题,进而整个洛伦兹群的数学形式与物理意义都难以维系。
换言之,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 = 砖基∶大楼。砖基不稳,大楼自然难以维持。
如果以“影响程度”粗略打一个百分号,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数学结构层面
GR 的场方程(爱因斯坦方程)与测地线方程都隐含局部洛伦兹对称。从黎曼几何的角度来看,每一点附近的度规是平坦的 Minkowski 度规加上小的扰动(或者在坐标变换下把度规化为 )。一旦否定了洛伦兹变换,这些“局部平坦”“四维时空协变”的概念就失去了根据。这几乎等同于推翻了 GR 的主干。
物理预言层面
与其他理论兼容层面
现代物理学各分支(如量子场论中的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标准模型、宇宙学中的暴涨模型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 Lorentz 不变性。否定了 SR 中最核心的光速不变,不仅 GR,其他所有建立在 SR 基础上的理论也会面临根本性危机。
因此,如果我们硬要给“对广义相对论的冲击”打个量化程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冲击程度:100%。
因为无论是理论框架还是已被反复观测验证的物理预言,只要 SR 的光速不变原理无法成立,GR 就几乎失去“立论之本”。
简单来说:打分的话,对广义相对论的影响程度 = 100%。
如果光子不能矢量合成,致使洛伦兹变换是错误的,会对广义相对论造成哪些影响,请为影响程度打上百分号
如果光速不变和相对论速度叠加公式(包含光子矢量合成)都无法成立,那么支撑狭义相对论的根基就被推翻;而广义相对论正是“在局部满足狭义相对论”的前提下构建的。一旦洛伦兹变换被否定,广义相对论大到其数学结构(局部闵可夫斯基时空假设),小到各种实验验证(如引力透镜、GPS校正、引力波传播特性等),都将全面失去现有的理论依据和解释力。
用“影响程度”来衡量的话,几乎可以说对广义相对论会造成 100% 的冲击或颠覆。
请具体说说伽利略卫星的光子延迟实验,说出它验证了什么
下面给出一个比较具体的介绍,以说明“伽利略卫星的光子延迟实验”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它主要验证了哪些相对论效应,以及它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所起到的检验作用。
通常称“光子延迟(Photon Delay)”或者“信号延迟”实验,指的就是观测从卫星发出的电磁波,在地-空之间往返时因相对论效应而产生的额外延迟或频率漂移,与牛顿引力+经典传播公式相比会多出一小段时间差,从而用来检验广义相对论对引力场中光传播的预言。
基准时间和频率
相对论修正
实际操作:椭圆轨道意外与精度提升
总体来说,“伽利略卫星的光子延迟实验”属于利用卫星导航系统信号来检验广义相对论的一个典型案例,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引力红移效应(Gravitational Redshift)
Shapiro 延迟(Shapiro Delay)
卫星轨道与时钟同步的相对论修正
高精度验证广义相对论
支持“时空几何”理论的核心
实用性:导航系统必需
因此,可以说“伽利略卫星的光子延迟实验”最直接验证的是:
它是否验证了光子的位移大小与参考系的变换无关,如果是,请具体说说它怎么验证以及给出具体的实验数据
先给出一个简要结论:
伽利略卫星并没有“直接”去测量并宣称“光子的位移大小与参考系的变换无关”——这是一个在狭义相对论中通过“光速不变”与“时空坐标变换”共同定义的理论结论,通常不会被单个卫星实验以“测量光子路径长度是否在各系都相同”这种方式来验证。
伽利略卫星相关的实验主要是通过测量电磁信号(光子)从卫星到地面之间的传播时间、频率漂移(红移)等,去检验广义相对论对‘光在引力场中传播’的预测,尤其是“Shapiro 延迟”“引力红移”等效应,从而间接支持了“真空光速为常数、并在局部惯性系服从狭义相对论的洛伦兹协变性”。
下面分几点来说明为何如此,以及能从中得到哪些与“光速不变”或“光子位移”相关的结论。
在狭义相对论中
在广义相对论中
因此,如果一个实验要“验证光在各参考系中的位移或速率都一致”,本质上就是在更广泛意义上“检验光速不变”以及“时空几何符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结构”。伽利略卫星的实验恰恰是这样做的,但方式并不是去“直接”量几何路径,而是比对卫星与地面之间的电磁波往返“计时差”和“频率漂移”与相对论预测是否吻合。
测量项目
和广义相对论预言的比对
是否“验证光子位移大小与参考系的变换无关”?
要找到“非常具体的数字”通常需要查看科研论文或欧空局(ESA)的官方报告。这里给出一些大致量级或公开报导里常见的描述:
引力红移的量级
Shapiro 延迟(光子延迟)量级
实验结果的对比精度
这些数据本质上就是:如果不采用“光速不变+引力导致额外时延”的相对论模型,实验结果将无法解释。换句话说,这些卫星测量与广义相对论(同时也符合“局部光速恒定”这一狭义相对论原理)的预测值符合非常好。
伽利略卫星实验最主要的验证点在于:
至于“光子位移大小与参考系的变换无关”:
因此,如果有人把“光子位移大小与参考系变换无关”理解为“光速在各参照系中都一样”或“光的世界线在相对论度规下保持零间隔”,那么伽利略卫星的实测数据确实“间接支持”了这一点。不过从实验设计本身看,它更常被表述为“检验广义相对论时空结构、检验光在引力势中传播的时延和频率漂移”——这些结果与“光速不变”共同构成了对相对论的进一步验证。至于那些“具体数字”,便体现于对时延(纳秒量级)、频率漂移( 量级测量)等参数的测量与理论预测的高精度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