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解释基于已知的内部逻辑描述和行业常见的比价思路,仅作示例性说明。实际运营中,每家平台都有不同的对照规则和实时策略,以下内容帮助你理解其中的核心思路与原理。
1. 术语拆解
-
“三低星”
- 这是携程内部可能对某类酒店、某类营销策略或者某个价格策略的简称/代号,具体含义通常只在内部流转使用。
- 可以简单理解为:某一组(特定类型/星级/价格区间)的酒店,需要在比价时应用相对统一的一种核算逻辑。
-
对比MT渠道
- 这里的“MT”多半指美团等同业竞对。
- 也可能包含其他平台,但在当前描述中主要是以美团渠道为主进行比价。
-
我们的全客群系统底价
- “全客群系统底价”可以理解为携程内部结算时,用于“所有客人可售”的一个基准成本价(或可理解为底层的进货价、基准拿房价),这通常是平台为了应对不同促销、不同渠道的销售策略时,需要先确定的一个统一起点价格。
- 这个价格未必是酒店给到平台的纯采购净价,因为中间可能还包括分销体系或平台方自己的系统价,最终汇总后,才确定“全客群可售”的统一底价。
-
友商用户视角实卖价
- 指的是在竞对平台(这里是“MT”)上,用户实际能看到、能下单的价格。
- 如果竞对平台本身也会叠加各种券、满减、会员价或新人价等优惠,那么“实卖价”就是用户到手价(含各种可直接使用的补贴/优惠之后的价格)。
-
对比友商用户视角实卖价 / 0.9
- 这个操作一般是为了“反算”出竞对平台的某些促销或用户端补贴在未叠加之前的“标面价”或“估算价”。
- 这里的除以0.9,可以简单理解成:如果竞对平台上,用户能在标价基础上再打9折(或者说优惠10%),那就把用户最终看到的价“倒推”回去,看它在没有这9折补贴时,竞对平台的基准售价大概是多少。
- 不同时期/不同活动下,这个折算系数可能会改变。例如有时要除以0.85,有时可能是0.95,取决于当下竞对给的优惠力度。
-
商促 + 补贴
- “商促”一般指商家(酒店、平台方)自己出的促销费用。
- “补贴”是平台/渠道方给出的补贴费用,总体而言,“商促+补贴”可以理解成“为了让用户买单,而平台/商家总共让利出来的那一部分”。
- 如果“商促+补贴”超过一定比例(如 10%),就意味着相对于“系统底价”或“标面价”,该房间的折扣力度非常大。
-
商促+补贴超过10%,会全算是卖价里面
- 这里的“超过10%”指的是针对某个“基础价格”而言,如果总的让利幅度(促销+补贴)超过 10%,平台会在核算时把这超过的部分也计入到最终“卖价”(或者说对外显示价)的规则中。
- 换句话说,如果对比下来发现竞对平台综合补贴特别大(超过阈值),携程可能会把这部分超额的优惠也考虑进去,避免在比价时落入劣势,或者是为了保持一定的利润边界。
2. 具体逻辑流程
-
先确定携程自家的“全客群系统底价”
- 携程内部会给每家酒店一个基准底价(可能是合同价 + 系统综合费率计算出来的结算底价)。
- 这一步的结果是:底价 X。
-
查询并获取美团“用户实际可下单价格”
- 比如美团上的该酒店当前可预订价为 300 元,但这是用户综合优惠后看到的实际到手价。
- 这一步的结果是:实卖价 Y = 300 元(举例)。
-
使用 竞对实卖价 / 0.9,倒推竞对平台的“标面价”
- 在当前逻辑下,用 Y / 0.9 = 300 / 0.9 ≈ 333.33 元
- 也就是说,如果竞对平台在显示的实卖价上再打了 9折,则它的标面价大约就是 333.33 元。
-
计算并对比:如果携程要匹配或低于竞对的标面价,需要让利多少?
- 假设携程的全客群系统底价 X = 320 元,那么在不赔本的前提下,携程想卖到跟对方相近/更低的价格,需要给出多少促销?
- 举例:如果携程目标卖价 = 315 元,那么与底价 320 元对比,是补贴了 5 元,折让率≈1.56%。
- 但是与美团倒推的标面价 333.33 元相比,依然具备比价竞争力(315 < 333.33)。
-
判断“商促+补贴”的阈值是否超过(如 10%)
- 继续上例:如果携程为了让用户到手价比 300 元更低,想把价格压到 290 元,那么从 320 元的底价到 290 元就差 30 元,补贴 = 30 元,补贴比例 = 30/320 ≈ 9.38%。
- 此时补贴 < 10%,可能还没触发携程的“超额计入”规则。
- 如果携程要卖 280 元,那么补贴就变成 40 元,补贴比例 = 40/320 = 12.5%,超过了 10%。
- 一旦超过这个阈值,可能就会触发“全算是卖价里面”的规则,也就是说,携程会把这部分让利纳入另外的核算方式,最终对用户看到的价格(或平台内部费用分摊)都会有所变化。
3. 核心目的与意义
-
稳定利润、动态跟价
- 通过这样的“对比竞对价格 + 倒算基准价 + 设定补贴阈值”的方式,携程可以在与美团的比价中,不至于“无底线”地一直降价补贴,保证自己的利润边界。
- 同时,能够让前端用户看到的价格在大多数情况下具备一定竞争力。
-
防止恶性价格战
- 如果竞争对手设置了非常低的实卖价(因为其自身也在烧钱补贴),携程并不会简单地一降到底,而是通过**是否超10%**等阈值来控制自己的让利深度。避免在对方的极端补贴下无限跟进造成亏损。
-
保持品牌和渠道综合收益
- 携程作为一个老牌 OTA 平台,除了卖价外,还有会员体系、酒店直连体系、商旅体系等多种销售渠道。
- 比价策略不只是看谁给的到手价更低,还要看长线合作收益等综合因素。
4. 可能的变化与灵活度
-
阈值并非固定
- 这里提到的 10% 只是近期(如 9 月份)平台给出的一个反馈,之后可能会是 8%、12%,甚至根据不同酒店、不同星级或淡旺季进行调节。
- 这种策略是动态的,取决于市场情况、预算、运营目标等。
-
除以 0.9 的计算因时而变
- 如果竞对平台优惠策略加大或缩小,则携程在核算“竞对标面价”时使用的系数也可能会改变。
- 有时可能还会叠加其他维度(比如分地域、分客群、分是否新用户等)再进行细化。
-
实际执行逻辑会因酒店、产品线不同而略有差异
- 不同星级酒店、不同时段、是否包房或预售房、是否节假日价等,都会影响最终的促销和补贴策略。
- 并非所有酒店都按照同一维度、一刀切地执行。
5. 总结
- 核心思路:
通过“携程系统底价”与“竞对平台实卖价”的对比,倒推对方不含优惠时的基准标价,然后计算携程自己要在这个区间内让出多少利润(商促+补贴)来保持竞争力。
- 关键门槛:
如果平台的促销+补贴幅度超过某个阈值(如 10%),则会触发更严格或更特殊的核算策略,避免盲目打价格战。
- 灵活调整:
不管是计算公式还是阈值,都可能随运营政策、市场竞争情况而变化,不是固定不变的。
综上所述,这套比价策略实质就是携程要在和美团等竞对的平台价格竞争中,既能“跟上”对方的低价促销,又能通过设定一定“上限/阈值”的补贴策略来控制整体让利幅度,保证自身的利润和长线经营。这个逻辑在 OTA 行业中很常见,只是每家平台的内部细节和公式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