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下这个免疫共沉淀的图如何理解?
Создано: 16 ноября 2025 г.
Создано: 16 ноября 2025 г.
这张图展示的是一个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用来验证蛋白质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下面我来逐步解释图中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要用Flag、HA和对应的抗体(anti-Flag、anti-HA):
上方的示意图
展示了两个版本的蛋白质:
灰色区域(2327–2602)标明了蛋白质上的 RII binding site(RII结合位点),提示该区域可能与另一个蛋白(如RII)结合。
免疫共沉淀的基本原理是:
如果两个蛋白A和B能相互结合,那么当我们用特异性抗体“拉下”蛋白A时,蛋白B也会一起被“拉下”。
为了区分不同来源的蛋白,实验常常使用不同的标签(tag),例如:
这样就能用特异性的抗体(anti-Flag 或 anti-HA)去识别并检测。
实验中通常是这样设计的:
| 蛋白 | 标签 | 抗体 |
|---|---|---|
| 蛋白1(如AKAP) | Flag | anti-Flag |
| 蛋白2(如RII) | HA | anti-HA |
实验分为两个部分:
这样就能判断 Flag-蛋白 和 HA-蛋白 是否相互作用。
以左下角的实验为例:
如果:
右边的输入(input)是总蛋白提取物,表明两种蛋白都正常表达(作为表达对照)。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标注这张图(比如指出哪一格是输入对照、哪一格是Co-IP信号),让你在汇报或论文中更清晰地说明结果。是否希望我帮你标注?
flag-vec是什么?为什么简单的akap9和prkar2a要做这么多实验?每一步分别有什么意义?
很好的问题。你已经理解了图的大体结构,接下来我们来把整个实验逻辑理一理,解释 flag-vec 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看似简单的 AKAP9 和 PRKAR2A(即 RII)却要做这么多步的共沉淀实验。
Flag-vec 是一种 载体(vector, 质粒),带有 Flag 标签(Flag tag)。
常见的全称是 pCMV-Flag、p3xFlag-CMV-14 之类的表达质粒。研究者会把目标基因(如 AKAP9)克隆进这个载体,使得表达出的蛋白带有 Flag 标签。
Flag 标签是一小段人工序列(通常是 DYKDDDDK),在免疫检测中被 anti-Flag 抗体特异识别,用于:
因此:
免疫共沉淀实验(Co-IP)通常分几步,每一步都有对照和验证目的。这里的逻辑大致如下:
| 实验类型 | 目的 | 解读方式 |
|---|---|---|
| Input(输入样) | 检测总蛋白提取物 | 确认 AKAP9 和 PRKAR2A 都成功表达 |
| IP: anti-Flag | 用 anti-Flag 抗体“拉下”Flag-AKAP9 蛋白 | 检测是否能同时拉下 HA-PRKAR2A(即两者结合) |
| IB: anti-HA | 在免疫印迹阶段用 anti-HA 检测 HA-PRKAR2A | 判断 PRKAR2A 是否与 AKAP9 共沉淀 |
| IB: anti-Flag | 检测 AKAP9 的表达和拉下情况 | 验证沉淀确实成功、蛋白量一致 |
另外,他们还设置了:
整个实验的思路是这样的:
构建质粒
共转染细胞
免疫共沉淀
免疫印迹检测
对照验证
因此,这组实验验证了:
AKAP9 与 PRKAR2A(RII)之间存在特异性相互作用,且 Q2136E 突变会削弱或破坏该结合。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画一个 流程图或简化版示意图,清楚地展示每一步实验的逻辑(从转染到检测),这样在写论文或做汇报时会非常直观。是否需要我帮你画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