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文库制备:将基因组 DNA 随机打断并在两端连接带有已知序列的接头;② 固定于流动池:单链文库在...
تم الإنشاء في: ١٧ يونيو ٢٠٢٥
تم الإنشاء في: ١٧ يونيو ٢٠٢٥
① 文库制备:将基因组 DNA 随机打断并在两端连接带有已知序列的接头;② 固定于流动池:单链文库在涂布有互补引物草坪的玻璃流动池表面随机“种”下,每一分子成为后续扩增反应的起点;③ 桥式扩增:在酶和普通 dNTP 作用下,分子弯折形成“桥”状,与邻近引物互补合成互补链,再高温变性成为两条单链,如此循环 30-40 轮形成数百万个密集的克隆簇;④ 双链解链并进入测序循环:加入四种带可逆封端与可清洗荧光标记的 dNTP,DNA 聚合酶一次仅能掺入一个碱基;相机逐周期拍摄四色荧光像素矩阵,软件按簇位置记录发光颜色并在化学解封端后进入下一循环。通过“空间固定+时间分步”的策略,NGS 将上百万条模板的合成-测序进程同步化,实现单条读长 50-300 bp、单粒度计 Gb-Tb 的产出,而每 Gb 成本已从一代测序的数千美元降到不足百元。请你结合第二代测序原理,将这段话再进行科学性的描述让不知道二代测序原理的人能听懂
下面我将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一下第二代测序(也称为新一代测序,NGS)的原理和过程:
构建DNA文库(样本准备)
首先,将细胞中的基因组DNA打碎成大量的小片段。这些碎片两端连接上一段特殊的已知序列,我们称之为“接头”,就像给每条DNA碎片戴上一个特定的“小帽子”,便于后续的识别和处理。
固定DNA碎片到测序芯片表面
准备好的DNA片段(带有“小帽子”)以单链形式,被随机散布到一种特殊的玻璃芯片(流动池)上。芯片表面涂满了与“小帽子”序列互补的短DNA片段,这些短DNA像草坪一样铺满芯片。当DNA片段落到芯片上时,它们的“小帽子”会与这些草坪DNA互补结合,固定在芯片上。
桥式扩增形成DNA簇(大量复制)
接下来,芯片上的单个DNA分子会发生复制扩增。具体来说,每条DNA分子的一端固定在芯片表面后,另一端向下弯曲,找到邻近的一个互补引物(草坪DNA),形成“桥状”结构。DNA聚合酶(一种能合成DNA的酶)就以这个桥结构为基础,合成出完整的DNA双链。再经过高温处理,这个双链DNA又变成两条单链,每一条再次形成新的桥状结构并进行复制。反复经过这样的复制过程(通常重复30-40轮),在芯片上就形成了数百万个肉眼看不到的小DNA簇,每个簇都是由单个DNA分子复制而来的许多完全相同的拷贝。
测序过程(逐个碱基读取序列)
现在,每个DNA簇含有大量相同的DNA拷贝,可以进行逐个碱基的测序。测序时,加入带有荧光标记的特殊碱基(dNTP)。每轮只允许DNA聚合酶掺入一个碱基。因为每种碱基(A、T、C、G)带有不同颜色的荧光,DNA聚合酶在每次添加碱基时,芯片表面就会呈现出四色的荧光图案。高分辨率相机会记录下每个簇发出的荧光颜色,这就代表每个簇DNA序列的一个碱基信息。随后,通过特殊的化学反应去除荧光标记和封端基团,再进入下一轮加入碱基和拍摄荧光图像的过程。如此反复,逐步获得每个DNA簇上完整的DNA序列(通常50到300个碱基长)。
数据产出与优势(快速、高效、成本低)
第二代测序就是通过这种空间固定(芯片上固定DNA簇)和时间分步(逐轮添加碱基)的巧妙方法,一次同步测定上百万甚至上亿个不同DNA分子的序列。这种高效的平行测序策略,使得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的基因序列数据,从原来传统测序(第一代测序)成本昂贵(每个Gb数据数千美元)降低到如今每Gb成本不到一百美元,并且一次测序就能产生GB到TB级别的海量数据。
总之,第二代测序就是利用特殊的芯片将DNA大量复制,然后逐个碱基用荧光信号读取DNA序列,最终高效地获得基因组信息的一种技术。